【桃籽:想想】玫瑰、少年,與我們不逃避的世界——楊翠、陳嘉行對話錄

友善列印版本

民主是台灣社會的百年追求,不管是宿命或者是機遇,一代代的台灣人心手相連,傳承記憶、勇氣與希望,也成為了面對強權威脅的堅實後盾。作為楊逵的孫女,楊翠從目睹多少風雲人物走踏東海花園,終至勇敢接下重擔,承擔台灣轉型正義的重要任務;相反地,原本在螢光幕上唱唱跳跳、耽溺於花花世界小確幸的焦糖——陳嘉行,卻意外地從《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這本書開始,踏上思辨、倡議的公共領域。

然而在這個中國因素大舉入侵,保守思維集結反撲的當下,這一朵壓不扁的玫瑰,與這一位意外踏出螢光幕的少年,究竟是用什麼各自綻放的姿態,勇敢迎向他們未曾逃避過的世界呢?

楊翠:台灣需要你的時候,你只能義無反顧

對於楊翠來說,荒山頹野的東海花園是這一切的起點。作為唯一與阿公楊逵同住的孫女,左翼老人與花樣少女之間在生活上有許多的衝突,卻也讓她見證台灣民主運動發展中許許多多的行動者,看見一個行動美學的年代。

「如果去年我沒有接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的工作的話,我最想完成的是《東海花園留言本》這本書,裡面大約會有三、四十位當時常常來找楊逵的、跨世代、不同性別、左右統獨的人,像黃信介、康寧祥、陳映真、王拓等,還有後來跑到中國的黃順興、剛從哈佛回來,倡言新女性主義的呂秀蓮。」

「所以說,我為什麼是幸運的,因為我不只見證了一個時代,還見證了那個時代的行動者。」於是,這個在自己口中比較傷春悲秋、感性浪漫的「瓊瑤少女」,終究在生命成長的土壤中,找到應該選擇的道路。

「去年我才剛剛送出我的升等論文,有沒有可能因此影響審查結果?」對於接任促轉會委員,楊翠不諱言自己也曾經有所顧慮,但是,她對自己說:「當你在這個時間點上,你必須做選擇。因為你作為一個時代的見證者,當你自己有一天也能夠和那些前輩一樣成為行動者的時候,你沒有退路,不能逃避。台灣需要你的時候,你只能義無反顧,因為這就是我們無法逃避的世界。」

陳嘉行:用閱讀找回自己的發言權

陳嘉行之所以踏入公共領域,與楊翠、楊逵也有一段奇妙的連結。「有一天我收到了一個包裹,原本以為是粉絲寄禮物給我。打開一看,發現是《永不放棄:楊「牧」的抵抗、勞動與寫作》,當時我甚至連『逵』這個字也不會唸。等讀完以後,才大吃一驚。原來楊逵跟我一樣都是台中人,而台灣原來是有歷史的。」

另一方面,陳嘉行也因為支持婚姻平權的關係,開始踏入社會運動。「演藝圈裡面不需要理解這些,台灣歷史、社會議題等都得不到娛樂圈淺碟文化的關注。」他還提到:有一次在中天電視台的節目,本來想介紹朱宥勳的《學校不敢教的小說》,但是製作單位卻以「節目上不能聊政治」這個理由,否定了這個提議。

「娛樂圈基本上還是被國民黨『控制』,加上之前高度往中國傾斜,受到中國因素影響,更讓整個娛樂圈越來越看中國臉色,台灣藝人越來越不敢發言。」

對於自己近來越來越活躍的狀態,陳嘉行也戲稱:「我敢講話是因為娛樂圈不是我主要的收入來源。以前我也不紅,直到透過閱讀、討論公共事務,才開始被媒體主動追逐、報導,成為所謂的『網紅』,找回我自己的發言權。」

楊翠:有連要資料都如此困難的東廠嗎?

在介紹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的工作之前,楊翠說了一段「笑話」:「四十歲以前我是楊逵的孫女,四十歲以後變成魏揚的媽媽,但是我是楊翠。」意外成為委員,又突然接下促轉會代理主委的重任,楊翠對於台灣「轉型正義」的脈絡與內涵,有著相當深刻的體會。

台灣轉型正義的起步太晚,雖然我們常常強調「寧靜革命」、「和平轉型」,但是民主來得太過容易,也會讓大家太快地忘記威權的可怕,甚至把民主當成是國民黨給我們的恩惠。

轉型正義不是台灣的特例,全世界有八十幾個國家都在進行,讓威權時期大規模濫權、傷害人權的事情可以被清理、處理、面對,然後才能面對未來。

「轉型正義的要素,是調查咎責、了解真相、補償賠償、諮商和解。」楊翠說:「達成和解的重要前提是加害者必須誠實,必須揭露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但是,我們現在連索取資料都遇到很大的困難。之前向行政機關徵集資料,第一波到第五波有1.5萬件,第六波則還有13萬件,整個轉型正義的真相調查工作,以檔案的數量來看,才剛剛要開始。」

「我受的是歷史學的訓練,歷史失憶症是台灣社會目前存在的、最大的問題,很容易被偷換概念,變成藍綠統獨惡鬥。」對於自己近來被網友形容成「充滿仇恨的女人」,楊翠說她最喜歡的其實是旅行、或者在客廳嗑瓜子、看電視劇。至於將促轉會形容為「東廠」的抹黑,她笑說:「有連要資料都如此困難的東廠嗎?」

陳嘉行:「我在過去的年代,會被判幾年?」

活動最後,楊翠問陳嘉行:為什麼可以在目前這個四處充滿惡意、攻擊的社會中,保持戰鬥力?陳嘉行則笑著反問:「當年楊逵只是寫了600字的〈和平宣言〉就被關了12年,換做是我的話,會被關幾年呢?」

對於如何促進台灣社會對於轉型正義的認識?楊翠說:「以前我們說歷史,特別是威權統治時期的歷史,除了人名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文學除了人名是假的,其他都是真的。文學有情感、溫度與感染力,能夠讓讀者進入那個時代。」

這幾年台灣真的開始認真的面對自己的過去,透過各種不同的方式,就能夠讓傷痛過去,不會永遠就是個瘡疤。而閱讀、對話與討論,就是楊翠與陳嘉行共同提出的解答。


延伸閱讀:

「日據時代的十種生存法則」,共12集,4/10起於客家電視台等頻道播出。

《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楊翠,2016。

《台灣:從文學看歷史》王德威編,2009。

《無語的春天:二二八小說選》許俊雅編,2003。

《傷口的花:二二八詩集》李敏勇,1997。

《等日頭:二二八畫裡的故事》黃于玲,1998。

《吊燈裡的巨蟒:中國因素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吳介民、蔡宏政、鄭祖邦編,2017。

《紅色滲透:中國媒體全球擴張的真相》何清漣,2019。

《無聲的入侵:中國因素在澳洲》Clive Hamilton,2019。

《尋租中國:台商、廣東模式與全球資本主義》吳介民,2019。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