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安身立命的教育

友善列印版本

今年6月參加了一場在台北市青年公園舉辦的汗得實驗高中辦學說明會,校方除了邀請國內實驗教育專家與會外,還特別邀請了德國在台協會處長王子陶博士(Dr. Thomas Prinz)前來分享德國的教育。我提出一個問題請教他:「是什麼樣的力量,讓德國人民願意繳納高額的稅金,來支撐整個國家提供一個優質且免費的教育系統?」處長給了一個讓我相當意外的答案:「德國人民是一個相當務實的民族,我們從小教育孩子如何賺錢,因為沒有東西是免費的。讓人民具備進入社會養家活口的能力,是國家教育很重要的目的。當大家都能安居樂業時,人民才有能力繳納高額的稅金,來支撐培育人才的教育系統,奠定國家興盛的根基。」王處長的這段話,不僅說明了德國為什麼如此重視技職教育的原因,也給台灣教育目前所面臨的困境,一記當頭棒喝!

三年前本校(岳明國小)開始從公立小學轉型為委託私人辦理的公辦民營小學時,曾邀請現任中原大學產業學院院長熊震寰教授蒞校分享他對於台灣教育與人才培育上的觀點。會中他提出了許多國家的教育都出現相同的矛盾:這是一個學歷最高的年代,但卻也是青年發展困難、人才難求的時代。他引述了「牛津經濟學報」於2016所做的一份全球人才供需分析報告中指出:到2021年,台灣將成為全球人才短缺最嚴重的國家。企業找不到人才、青年找不到工作、低薪、啃老族、進入社會困難的青年將越來越多;如果再加上AI世代的來臨,許多工作將會被機器所取代,台灣青年所面臨的困境會更加雪上加霜。而解決此一問題的唯一方法,終究還是得要靠教育;要如何改變教育,才有辦法讓我們的下一代,成為不會被AI所取代的人才?這是需要每一個階層:父母、老師、學校、政府、企業、社會都要嚴肅來思考和面對的課題,若無妥善的解決,台灣社會的貧富差距將會越來越大,整體社會也會更加動盪不安。

如果大家同意教育的目的是為讓每一個接受教育的國民都能具有安居樂業、安身立命的能力,那我們的教育就應該從幼稚園開始,讓孩子的學習與生活、產業、真實世界做連結;不是到了大學才在講產學合作、才開始了解產業與生活、才開始思考自己的性向與培養進入社會的各種能力:包含人際互動、溝通表達、團隊合作等。這些技能到了進入大學才開始學習,都已經太遲了。更何況到了大學之後,依然與社會脫節、隔離,學用之間永遠搭不上線,於是只能選擇繼續待在學校念書,或是回家當啃老族。2012年國際扶輪曾對台灣15-24歲的年輕人做過一份調查,這份調查顯示:有44%台灣年輕人對自己未來感到茫然、67%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81%受訪者對未來感到憂心。這樣的數據,說明了高學歷與低成就之間「不解的矛盾」。我們的教育若再不思圖改變,將會有越來越多對人生無方向感、迷茫的大學生;低薪壓力大、抱怨連連的基層上班族;人才難求、無法創新永續經營的企業雇主;永遠放不下無法獨立啃老族的家長,社會將陷入一種無動力、無發展的負能量循環中。

台灣教育長期以來,為了做到大量快速篩選人才的公平性,一直無法跳脫為考試而學習的困境,所有的教學不知不覺地被導引到為了讓學生通過一關一關的考試而設計。因此與升學考試無關、或是考試無法測試出來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被忽略了。偏偏這些考試沒辦法考的能力,卻是影響學生是否能順利進入社會的關鍵能力。根據一份對美國企業雇主的調查研究顯示:93%僱主期待的人才需要具備思慮清晰、解決複雜問題、溝通清楚的能力。這些關鍵能力是需要從小培養的,且需要所有關係人:學生、父母、教師、學校,都能意識到這些能力的重要性。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天賦能力,如果能將其天賦與未來社會的需要成功的結合在一起,亦即所謂「安身立命的教育」。要做好這件事,學校需要結合社區、家長、非營利組織、在地企業一起來對話,看見彼此的需要與困境,凝聚共同努力的目標。家長願意改變觀念,放手讓孩子為培養自己生存能力而學習,配合學校老師的教學活動,引導孩子從對自己或對他人重要的議題來學習。讓孩子清楚自己努力的意義之後,他會更有學習的動力,感受到自己的奮鬥可以讓自己跟他人變得更好。這樣的學習方式長期下來,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更使其相信:自己的努力可以為世界帶來正向的影響。

即使未來有很多工作是我們現在所想不到;有很多工作將會被AI取代,但我們深信所有的商品、所有的工作,都是根基於人類生活所需。因此在面對此一快速變化的世界,我們更需要培養孩子對生活與心靈的觀察和敏感度;具同理心、善於觀察,讓學用合一、手腦並用,培養解決問題、清楚表達、溝通合作的能力。聯合家長、學校、在地企業三方的能量與資源,共同設計適合當地學校的教育,促使學習與真實世界的生活、生產、環境(生態)結合;將公共設施、企業、非營利組織都當成學習的教室,透過實地的參訪、體驗、工作實習,讓學生了解與學習進入社會所需要的能力;讓老師、家長看見社會、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進一步設計融合在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中;讓社會、企業、政府了解學用合一、產學合作的效益,願意投入資源,支持提供更好的環境;讓第一線推動教育的老師可以得到更多的資源與鼓勵。相信這樣的教育系統一定可以翻轉孩子的生命,幫助每一個孩子找到天賦並能善用其天賦促進社會和諧與進步,讓人人可以安居樂業、讓社會可以永續發展。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