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線想想】百年小鎮的故事(中)

友善列印版本

往前閱讀:【半線想想】百年小鎮的故事(上)

二林還有另外一個國家級寶藏,就是以書寫「農民與農村」著名的作家——洪醒夫。

大部分的人聽到洪醒夫的名字,可能會想起學校課本裡面選錄的〈懷念那聲鑼〉或〈散戲〉等文章。不過,洪醒夫並不是一個只走懷舊風格的作家,國文課本選擇的文章總是比較溫和平實,看不太出來洪醒夫本人思想的成份。

洪醒夫是一個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筆耕者,同時也是充滿社會關懷的行動者。

生平介紹

洪醒夫,本名洪媽從,1949年生於二林小鎮。台中師專畢業之後,到台中山線地區去教書。洪醒夫年輕時就很有理想,對當時專政的國民黨感到非常不滿。他時常與台中的黨外人士及文學家們聯繫,與吳晟、廖永來、利錦祥及王世勛等人都有很深的交情。吳晟曾回憶到:美麗島事件發生以前,他們兩人會徹夜長談,觥籌哭笑之間,充滿對台灣社會及民主運動的懷抱及憂思。

(註:廖永來,二林人,筆名廖莫白。曾經是文學家,曾任台中縣長。)

不幸的是,1982年7月31日,洪醒夫與利錦祥搭計程車出門,因天候不佳,計程車轉彎的時候出車禍,利錦祥與司機受傷,而洪醒夫送醫之後不治身亡。

天妒英才,洪醒夫得年33歲,留下遺孀與兩位小孩、以及他對民主運動的滿腔熱情,更留下了台灣文學史上永遠的缺憾。

二林有一座洪醒夫紀念公園,是在十幾年前,吳晟建請前縣長翁金珠興建的。但可惜的是,當初規劃興建的時間或許比較倉促,經費也有限,所以大概只能把洪醒夫作品象徵性地傳達出來。公園裡面有一隻水牛雕像,或許是〈跛腳天助與他的牛〉裡面的那隻老牛,老牛的象徵層次其實很深,包括過去農民與耕牛的情感、對傳統農業文化的眷戀、以及農民的辛酸與血淚等等。但由於現場沒有介紹,所以一般參觀者也很難理解這些雕像的意義,如此重要的文化財沒有受到重視,真的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

洪醒夫的文學

洪醒夫透過書寫二林農民的故事,除了關懷辛苦的農民勞動者之外,也帶有批判時事的意義。他的好友王世勛說,洪醒夫喜歡閱讀舊俄時期的小說,對托爾斯泰等人筆下的農莊社會深有所感,所以他立志要成為具有現實主義與人道關懷的作家。王世勛說:「也因此大家都會稱呼他為『洪醒夫斯基』。」

過去我們說1970年代是「鄉土文學」的年代,但其實當時流行的不是「鄉土」,而是左翼思想逐漸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所謂的現實主義,就是反對重視形式及修辭的方式,要用寫實的方式,把社會上各種現實層面描繪出來。簡單說就是透過講故事的方式,傳達當時社會不公不義的現象。

1960中期之後,黃春明、陳映真及王禎和等人,都有著類似的創作精神。一直到1970年代中期,所謂「鄉土文學論戰」之後,加上政治局勢開始出現變化(「台灣人」意識開始萌芽),濁水溪流域的洪醒夫、宋澤萊、林雙不、廖莫白及吳晟等具有鄉村經驗的創作者,開啟了一個同時參與黨外運動、具有左翼思想及關心農村現象的作家世代。

這樣一個「農民文學」世代,其實可以說是「電影新浪潮」的前身,帶動了台灣社會一波又一波對底層社會及農村現象的關懷浪潮。中研院的蕭阿勤老師描述他們為「回歸現實世代」,也就是這些文學作品,將人們的視野,從「國破山河在」的黃河視野,拉回到「老牛與稻米」的濁水溪經驗。

洪醒夫的小說,可以說是當時「回歸現實世代」的經典之作,可惜他英年早逝,短短十年的創作歲月當中,僅留下了《黑面慶仔》、《市井傳奇》及遺作《田庄人》三本精彩的文學作品。天若假年,讓洪醒夫繼續書寫下去,他應該能成為台灣的杜斯妥也夫斯基吧。

洪醒夫作品分析

當代的讀者可能沒看過洪醒夫的小說,以下就先來分析兩篇他的名篇,讓大家瞭解一下他的特色。

第一篇是短篇小說〈吾土〉,榮獲1978年第一屆時報文學獎優等獎。故事是說:

二林海邊住著一戶馬老先生家,他們因為生活貧苦,只好去海邊私自開墾土地,歷盡千辛萬苦,還被日本警察刁難,最後總算開墾出許多田地。沒想到戰後,馬老先生跟太太罹患不治之症,只能透過麻醉藥來舒緩痛苦。他們的兒子馬水生為了不讓父母擔心,瞞著他們賣掉土地,傾家蕩產地購買麻藥給父母吃。老父母有一天得知辛苦開墾的土地,因為自己的疾病而被賣掉之後,非常痛苦,就選擇做了一件事情,希望能改變全家的命運。

這篇小說其實是在講洪醒夫自己的故事,他說筆下的馬水生就是他的父親洪來用先生,馬老先生就是他的祖父。他們這個大家族在日本時代拼命開墾土地,卻為了給老人家買藥而傾家蕩產。

這篇小說可以看出許多層次的意義:

首先是農民對於土地的情感。當代社會運動在抗爭土地徵收的時候,都會出現許多不同意被徵收的「釘子戶」。很多人都說這些不願意販賣土地的人是貪婪而自私的。但卻沒有理解到,對於傳統的農民來說(特別是經歷過1940年代,戰亂與土改的台灣人),土地大過天,土地是餵養家族生產工具,沒有土地就沒有飯吃。所以他們的土地意識特別強烈,這樣的土地情感,不瞭解農民過去耕種的辛酸血淚,就很難理解為什麼他們如此安土重遷。

而本篇小說,利用很大的篇幅描寫馬水生一家人開墾的情況,加上日本警察壓迫的情節,將農民的土地情感傳達得淋漓盡致。雖然結尾太過突兀,但這樣強烈的反差,就是作者要讓讀者有著極端地感受:農民被割去土地的痛苦。

社會批判意識方面,老人家罹患慢性病,沒有錢進行長期的治療,而麻藥又非常昂貴,使得馬水生一家傾家蕩產,且最終還是走向了不幸的結局。我們可以看得出來,1980年代以前,農民根本是沒有任何社會福利的,不要說年金與社會保險,光是許多苛捐雜稅都快付不出來。而且農民除了看天吃飯,唯一的本錢就是自己的身體,許多農家平常勉強溫飽,但一旦家族裡面有人生重病之後,生活很快就陷入困境。

國民黨政府要到1988年520農運之後,才被迫施行農民保險,在這之前,農民可以說是沒有任何社會保障可言。

總結來說,過去在攝影器材還不普及的時候,關心農民環境的知識份子,最好的武器就是手上的一枝筆。但又為了迴避高壓的文字檢查,作家只能透過小說去「虛構」一個「真實」的現象。而農民小說,就是這些鄉村知識份子最誠摯的書寫、最深沈的批判。

另外一篇小說〈金樹坐在灶抗前〉,更是具有當代電影的元素。故事主角是一位叫做金樹的貧苦中年人,他和太太一共生了九個小孩,因為無力照顧孩子,只好把小孩送給都市的有錢人家,兩人到都市去探望孩子,卻被領養家庭羞辱一番。意外地,45歲的太太竟然又懷孕了,金樹一家人陷入困境。於是金樹就把長子天鼠叫回農村,父子倆夜裡對坐,喝酒聊天,卻不知道要說什麼。

這篇小說也是洪醒夫以自身成長經驗寫成的,因為他的家裡也有九個兄弟姊妹,金樹的困境就是他爸爸,而天鼠的心情,多少也反映了洪醒夫的內心世界。

故事分成五組構圖,很像是電影分鏡一般,切換不同說故事的角度——有時候是第三人稱的視角,有時候是天鼠的視角,用對比及剪接的方式串成一套故事。讀起來非常有電影的節奏感,不同於一般線性直述的農民文學,洪醒夫的小說非常有開創性。

小說一開場是這樣描寫的:

「那時候,許多蘆葦兀自在公路的兩邊開花,村裡的狗而到處亂跑,牧牛的孩子把牛綁在墓碑上,用乾牛屎烤甘薯吃。」

像極了新浪潮電影裡,開場時長鏡頭慢慢從遠處拉近,停在公路上、庄頭的遠景。淡淡地帶出主角金樹和他太太的困境。

除了藝術性之外,這一篇也可以看到西元1970年代,農民生活的侷限及困境。首先是性別歧視非常嚴重,金樹的老婆甚至沒有名字(裡面都叫做「女人」),洪醒夫或許繼承了農村重男輕女的習慣,對於筆下的女性角色刻畫都非常空白且單一。

女性在農村的陪襯、工具型的角色,或許可以就是過去台灣農村問題之一,只是因為這類的數據及資料很少,討論的機會也不多,我們很難理解過去農村婦女面臨的家庭壓力有多大,所以透過小說,我們可以進入到那個悲傷的時空裡面,去感受一下金樹的太太、這些廣大的農村婦女的萬般哀愁。

其次,由小說看來,家庭計劃及城鄉差距,也是討論農村發展的重要指標。透過洪醒夫書寫金樹家庭人口的增長,我們知道:農村發展不應只將物質條件當作基礎,包括連精神生活、資訊流通都是至關重要的環節。金樹就是處於經濟資本、象徵資本及文化資本上的多重貧困,導致他無法如同中產階級一般地進行家庭經濟與人口控制,只能像是牛馬一樣被貧困拖著走,造成厄運的循環。

小結

所以我們對洪醒夫進行「再閱讀」的同時,也要瞭解到洪醒夫就身處在農村那樣的結構當中,他筆下的人物也再現了農村性別不平等的狀況。並且就階級結構來談,農村發展並不是只有物質資源,精神生活也非常重要。有時候真正改變貧窮狀況的不是貸款,而是窮人本身是否有接受現代教育的機會(先不談文化霸權的話)。

讀農民小說,可以讓我們置身在1960的台灣,像是觀看紀錄片一般,重新反省「地方」到底是什麼?農民的過去與現在又需要什麼樣的「發展」?至少,閱讀不會讓我們太快忘掉過去的經驗,並且增加對於農村文化的想像。

如同筆者在半線想想專欄中不斷提到的,台灣地方治理最缺乏的就是對於過去及未來的想像,我們被困在「拼經濟」的單向思考中,忽略了地方文化的價值及意義。有時候,地方的解藥就是這些文化資產。

是的,洪醒夫是二林區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資產,就算從產業利益來說,重新閱讀文學,也是穩賺不賠的好生意。

政府跟民間可以一起合作推動洪醒夫的IP(IntellectualProperty)產業,重新出版並詮釋洪醒夫的著作、拍攝電影或紀錄片、整理洪醒夫文學地景、以濁水溪文學之名,串連附近鄉鎮文學作家,例如二水王白淵、北斗林亨泰、溪州吳晟、二崙宋澤萊、虎尾林雙不及二林洪醒夫(加上廖永來)等人。這樣的文學能量蔚然可觀,為何我們坐擁寶山,卻視而不見?

不妨讓他們集結成隊吧,製作成地方中小學特色教學教案,然後定時舉行文學社區創作活動,讓當代的藝術創作者可以進入二林,與地方鄉親、與鄉土台灣對話,也可以促進地方藝文產業發展,凝聚並創造出新的在地文化。

後記:最近吳晟老師希望在溪州催生第一座台灣農村文學館,而洪醒夫就是最佳的代表。這個想法初步獲得彰化縣政府、中央文化部的支持,希望未來洪醒夫與他的作品,能重新回到台灣人的記憶當中。讓金樹及馬水生們的小人物故事,不會被歷史所淹沒。


【半線想想】百年小鎮的故事(下)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