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那些女孩唱歌】以女武神姿態睥昵眾生的邦妮.泰勒 Bonnie Tyler

友善列印版本

或許有很多五六年級生對邦妮.泰勒的最早印象,都是來自於1980年代紅極一時的魔術師大衛.考伯菲(David Copperfield)飛躍大峽谷的經典演出;除去令人眩目驚嘆的魔術,在MTV大行其道的年代,這次演出其實本身就是一支令人難忘的音樂錄影帶,在女歌手邦妮.泰勒(Bonnie Tyler)”Holding out for a Hero”的歌聲中,考伯菲盤腿坐著,浮起騰空,先穿越一道拱門,接著飛越大峽谷;大峽谷彼岸的泰勒則是頂著一頭典型1980年代的爆炸金髮,身穿宛如女神的白色長洋裝,忘情而賣力地歌唱,直到最後考伯菲緩緩降落在泰勒身邊,和她來了一個意味深長的深情擁抱與對視。

這次魔術表演,本身雖令人驚嘆,但邦妮.泰勒的精采演出、歌曲配合情境的天衣無縫,加上歌曲本身憾人心弦的力量,更是讓人印象深刻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曲也同樣成為當年紅遍半邊天的YA電影《渾身是勁》(Footloose)的主題曲之一。在這段魔術/MV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看似金髮美艷,眉宇間卻毫無任何嬌態、甚至可說是相當盛氣凌人的女人;她的歌聲並不溫柔婉轉,而是高亢激昂、略帶嘶啞,甚至用雄壯威武來形容也不為過。她唱著”Where have all the good men gone / And where are all the gods?”,質疑了當今再也沒有好男人、沒有神,將神與男性的串連對比已顯出她對於傳統英雄定義的質疑;後續不斷重複的副歌中,唱的則是” I need a hero / I'm holding out for a hero 'til the morning light / He's gotta be strong / And he's gotta be fast / And he's gotta be fresh from the fight… / And it's gotta be soon / And he's gotta be larger than life”。表面上,這彷彿是一個需要英雄的傳統女性,但她真的是一個關在城堡塔頂等待救助的公主嗎?其實,這些歌詞中所形容的,反套到邦妮.泰勒身上也絕不為過──她是那麼的堅強、有力、奔放、毫無畏懼。在大峽谷邊自在地放開喉嚨歌唱著,舞動身軀,等待男人降臨在她身邊。是的,她並不排斥男人,不排斥蓬鬆金髮和艷麗妝容,男人可以當英雄,但,她最大的英雄,終歸還是那吸引了大多數目光的她自己。

1951年6月8日,邦妮.泰勒生於英國威爾斯,從小就愛唱歌的她,17歲時在歌唱比賽中獲得第二名,因此以主唱身分成立了一個名為「Imagination」的樂團,在當地相當走紅,有七年的時間,她白天在超市當收銀員,幾乎每天晚上都在當地有排得滿滿的演唱行程;1976年,她得到RCA的唱片合約,隔年發行了《The World Starts Tonight 》,其中單曲"Lost in France" and "More Than a Lover"都頗受歡迎,尤其"Lost in France"更是在德國Top10排行榜中停留6個月之久。但不久之後,她在同年年底,經歷了一次聲帶手術,醫生本囑咐她六個星期都不能說話,但她卻沒有遵守,「因為我不想因此自怨自艾」。而她原本被富有磁性的嗓音,更因此加上了一種沙啞低沈的韻味,更具有獨特的魅力,隔年1978發行的”It's a Heartache”一曲中,在英國單曲榜攻上第四名,在美國也獲得第三名,為這位金髮女孩打開了國際知名度。接著,第二張專輯《Natural Force》也在那一年發行,成為金唱片,單曲"Here Am I"同樣在歐洲各地大受歡迎。

時序進入1980年代,泰勒開始和曾為Meat Loaf寫過許多暢銷歌曲的製作人Jim Steinman合作,他為泰勒量身打造了一首"Total Eclipse of the Heart",令人心碎的美麗旋律和泰勒沙啞動人的歌聲,迅速攻上應每兩地排行榜冠軍,這首歌所屬的專輯《Faster Than The Speed Of Night》,也很快穩坐英國排行榜首,同時在美國獲得白金唱片佳績。該專輯中的單曲”Total Eclipse of the Heart”,深深觸動許多聽眾的心弦,所以成為百萬銷售熱門單曲,在英美兩地都拿下單曲榜冠軍。這張專輯也為她贏得兩項葛萊美提名,包括最佳流行女聲、最佳搖滾女聲等。

接下來1986年發行的《Secret Dreams and Forbidden Fire》同樣是邦妮.泰勒的顛峰之作;她再次造就了”Holding Out For A Hero”(1984年即提前在《渾身是勁》電影原聲帶中問世)及”If You Were a Woman”兩首熱門單曲。但這張專輯雖然在歐洲(尤其北歐)大受歡迎,在英國卻只登上專輯榜24名,在美國告示牌更落到106名。1988年,她改與多位創作者合作,在歐洲發行《Hide Your Heart》(美國則名為 《Notes From America》),不過卻不怎麼受歡迎,在英國只得到專輯榜78名,在美國則完全擠不進排行榜。然而,這張專輯裡的許多歌曲,卻影響了許多其他樂團,包括Kiss 翻唱"Hide Your Heart"、Cher 與Freda Payne 翻唱"Save Up All Your Tears"、以及Tina Turner演唱"The Best",卻都大大走紅。

1990年代,邦妮.泰勒在美國本土備受忽視,她那典型80年代的曲風也不曾讓新生代文青樂評看得上眼,但她在歐洲仍頗受歡迎,維持兩三年發行一張專輯的速度,從1991到一直到2005年為止,共發行八張作品,產量可謂豐富;之後沉寂八年,期間只有發行精選輯,但2013她又有新作《Rocks and Honey》問世,並寶刀未老地入圍三項葛萊美獎。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邦妮.泰勒的確可作為1980年代流行樂顛峰時期的象徵性存在;她有著個性獨具的嗓音,歌曲中雖融入各種鄉村、搖滾、民謠等各式各樣的樂風,但在她的標誌性唱腔之下,便融合成19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所謂「抒情搖滾」,鏗鏘有力、卻又柔情滿溢;聲嘶力竭,卻又低迴感傷。華麗的一頭蓬捲長金髮和色彩鮮明的妝容,更是1980年代每個偶像女星不可或缺的誇張造型,而那也是女歌手可以起而與天王巨星搖滾巨星抗衡、真正成為所謂「天后」的一個時代。以現在的女性主義觀點來看,或許會嫌棄這些女子沒有表現出足夠的獨立、足夠的自我,但話說回來,像邦妮.泰勒這樣一個女子,站在台上歌唱時,那令人震攝的力量,又有誰會覺得她不足以被稱為一個女神?

流行音樂發展至今,女性在歌壇上已絕對不是弱勢,女歌星在某些方面來說,也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年代的女性形象;聆聽邦妮.泰勒,很能想像女性開始如神祇般君臨天下的、一個時代的展開,比起只剩外貌和賣弄性感姿態、和音樂其實完全無關的某些偶像團體,不禁令人緬懷那流行音樂主宰一切的美好年代。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