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想想】南韓基本時薪上調背後:被忽略的「商店過密」問題

友善列印版本

我曾在7月中專欄討論過,明年南韓基本時薪將從現行7530韓元(新台幣215元),調漲為8350韓元(新台幣239元),卻引發不少自營業、零售業與中小企業主的抱怨,認為連續兩年薪資都以10%幅度上調,會引發便利店倒閉潮。

特別是加盟便利商店的老闆們,在近來南韓內需不振下,面臨營收年年減少,這些業者已是掙扎苦撐,如今人事成本又不斷增加,他們可能被迫削減人力,自己承擔更多工作時間,賺到的錢,可能就要逼近甚至落後基本時薪所換算的月額。

如此狀況,聽起來的確令人同情,無論打工族還是中小型僱主,我們都希望這些人能安定工作生活,也期待政府在這波時薪上調,發揮影響力的同時,也能更細心傾聽這些人的心聲,趕緊對政策帶來的衝擊,立下配套措施,減少影響。

只是,若生活在首爾,會發現這幾年出現非常詭異的現象─各種品牌商品的加盟店,不論是便利商店、生活用品店、化妝品店、咖啡店、炸雞店或綜合餐飲店,在市內每個區域都呈現非常誇張程度的密集。

這非危言聳聽,而是親眼所見;我曾向其他人舉例,我在首爾的住處,都還不算是繁華的市中心,方圓一公里內,卻有多達20家炸雞店、50家便利商店;一條街上,左邊一家大創,對街也有一家大創;甚至還有同一條街上的同一側,不行不到50公尺,就有兩家7-11便利商店,而且販售的物品幾乎一樣。

商店一家接著一家開,又一家接著一家倒。相較台灣與日本,便利商店的背後人口吸納數,一家大約商店周遭地帶的所在範圍的2200人,但在南韓,數字卻只有1200人上下,這已充分顯示便利商店的密集程度。同樣的,炸雞店或其他加盟品牌的服務業,也碰上類似狀況。

如此景象,出現在首爾市內各處,也確實為民眾日常生活帶來方便,但在這波基本時薪調漲,引發南韓國內陣痛的同時,我們或許還得思考另一個問題─同樣的商家,一家接著一家開,真的都能具有競爭力嗎?還是大家都只是一窩蜂跟隨潮流加盟,卻未事先盤算好利益,待撐不下去時,再以倒閉告終呢?

在這波最低薪資調漲,引發自營與加盟業者反彈的同時,南韓商店過分密集的現象,也被提出來檢討。

導致包括炸雞或其他餐飲店「狂開」的原因,是歷經97年金融風暴,許多人被裁員,或一些中年族群未達退休年齡,就離開公司,但手上有筆退休金,希望再拿這筆錢做生意,門檻不高的炸雞與餐飲店,就成為這些人的創業首選。

考量面臨生活困境,又長期經濟不景氣,開店密集的現象,其實不能全怪罪到業者身上。只是,整體市場版圖並未隨商店林立而擴大,加上南韓碰上長期化的內需不振,又僧多粥少,導致不少自營或加盟業者苦撐,因而在最低時薪調漲後,叫苦連天,但南韓政府似乎未深切注意到這樣的現象。

事實上,南韓法規存在每家便利商店須距離250公尺以上的規範,但因為有例外條款,包括有超過1千戶以上的公寓存在,或在八線道路、大型醫院與大學旁,就不受限制。如今看來,該是讓法規重新檢討與修改,或擴大適用範圍的時候了。

先前就曾發生過,有大型炸雞店與烤肉店業主,在一位加盟業者開店後不久,又容許另一位加盟業者,取得對街更優渥的店舖位置與裝潢,要與同品牌者競爭,引發最先加盟業者權益受損的情況出現。

因此,政府有必要強化對大企業或加盟總業主設限,不得在一定範圍內開設兩家以上的分店,一來是確保公平的規模競爭,二來也是保護加盟業者,不會只因上頭業主只想賺取加盟金,而刻意放任下游加盟者「互相殘殺」。

為保護自營、加盟與中小型商店及企業都能健康生存,政府或民間在輔導就業與創業時,就必須強化商品與經營特色,並在市場趨於飽和的情況下,對各種商圈生態展開調查與評估,並擬定讓苦撐中的業者,在面臨更龐大的財政負擔前能順利退場,或協助轉型。

南韓這波基本時薪調漲,相較以往,掀起更多波瀾,讓文在寅政府忙於擬定支援對策,設法收拾,但若未從商圈基本結構從頭檢視與解決,日後每到年中基本時薪調漲時,同樣問題、同樣抱怨、同樣僵局,都會持續存在。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