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科技領域」:師資、教材、設備問題如何解決?

友善列印版本

明年108課綱就要開始實施,除了教育部的審查進度落後以及教科書來不及編審之外,新課綱將原本的生活科技與資訊科技合併成「科技領域」,目的是為了要跟上世界潮流,也就是目前教育界最流行的STEA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與藝術)跨領域學習能力以及工業4.0所帶來的網路應用。

科技的發展同時也帶動教育現場的改革,AI人工智慧將成為未來產業發展的趨勢,歐美等先進國家之所以能夠發展的如此快速,其中有一部分是仰賴教育來達成,學校與家庭從小就讓小孩學習程式設計,熟悉電腦的語言,學習如何解決困難,並且能夠將其構想實踐,才能培養出賈伯斯(Steven Jobs)與比爾蓋茲(Bill Gates)之類的科技人才。

臺灣已經落後歐美先進國家幾十年才開始重視科技領域的教育,過去的生活科技與資訊科技課程,不外乎就是讓學生學習認識電腦,或者是完成個小作業就能夠輕鬆過關,若遇段考或是大考期間,更是成為成為主科教師熱門的借課對象,顯示出臺灣教育現場忽略科技這一塊,且偏重學術課程(例如國文、英文、數學)。學生、家長與學校長期以來認為只要主科學習能夠達到標準,未來就能夠申請到好的學校,之後再來學習科技領域的知識也不嫌晚。這樣的說法並沒有錯,但也限制了學生未來的發展能力與侷限性,筆者發現目前的學生在知識整合方面有相當程度的落差,單科知識能夠理解,但是如果要求學生納入其它學科的觀點後,卻讓內容顯得非常的突兀與空洞,缺乏整合的能力。

教育部參考它國的教育方式與未來發展趨勢,於108課綱當中將「科技領域」列為必修,國小的「科技領域」依照其學校的特色規劃,國中著重在問題解決能力,高中強調跨學科整合應用,藉由「寫程式」來培養學生邏輯思考與運算思維的能力。教育政策的起點都是立意良善,想要改善臺灣教育的造成的缺失,並且跟上時代潮流,根據筆者的觀察,「科技領域」的實施初期會有師資、教材、設備的問題。

從國小師資來看,國小是包班制的,老師必須負責班級的所有科目,沒有受過程式設計訓練,未必對於程式相關科目有能力可以教授。且程式設計並不是在黑板上講解或者是放影片學生就能夠學會的,必須透過實作才有辦法理解,這部份對於偏鄉學校來說更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困難,且專業師資不一定願意跋山涉水到偏遠地區的學校,導致師資難以聘齊。偏鄉學校的師資問題或許可以商請非營利組織,如「為臺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來協助招募有教育理想的專業師資,招募不想進入血汗科技業的專業人才投入偏鄉教育的行列。

根據目前編輯教材的方式來看,課綱審查完成之後,出版社才開始編輯教科書,接著送審通過後才能正式採用。第一線的教師大部份也都是照著課本的章節與模式走,教完整個學期。社會變遷乃至於科技產業的變化是相當快速的,當學校教材編完之後又是另一種科技潮流,導致學校教的和產業無法接軌,學用落差的問題再次出現。如果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教師必須能夠與時俱進的更新教材,以教科書的知識作為背景,更新最新的科技趨勢讓學生理解並且嘗試運用,否則臺灣教育中教科書的編輯思維始終無法跟上時代腳步,將成為科技教育失敗的絆腳石。

談到資訊科技,一定會想到網路,網路是電腦連結世界的重要管道,如果要在學校談資訊教育或者是程式設計,免不了要將學校網路暢通,否則空有電腦則無用武之處。這部份顯現出了偏鄉學校的問題,很多偏鄉學校的頻寬並不足以應付同時間多臺電腦同時使用網路。偏鄉學校的設備更是一大挑戰,如同成大資工系蘇文鈺教授剛進入嘉義東石的教會教學生寫程式時的狀況,必須自籌電腦,偏鄉學校的學生不只學校資源不足,連家庭資源都相當的缺乏,即使在學校上完課,回家也無相關設備可供使用複習,讓數位落差的現象仍然存在於當前的臺灣社會中。

臺灣的程式教育正處於剛要起步的階段,每個孩子都有機會能夠透過程式設計與科技獲得成功的機會,並且改變世界的運作模式,這是相當巨觀的教育願景。從微觀的角度來看,程式教育要成功必須要從國中小開始培養,從基礎到進階,一步一步的引導學生。當然,成功的關鍵不只是將程式教育融入課綱中成為義務教育的一環就能讓所有的學生學會程式設計這門學科,而是要配合師資、教材、資源才能成功。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