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事生非】荷蘭教育哪裡不一樣?從高教改革裡看門道

友善列印版本

編註:本文由作者林乃絹於教育部「全國教育創新工作營」報導撰成,原文在荷事生非出版,經作者同意由荷事生非重新編修。


鬱金香、運河和梵谷,在這些對荷蘭的典型想像外,你知道荷蘭還有歷經五百年大學教育改革的歷史嗎?本文將以荷蘭高教體系的分軌,帶你進一步了解荷蘭高教系統背後的思維,與其培養出來社會人士的世界觀。

兩大支柱:研究技職雙軌系統,加上域學習

荷蘭高等教育分為雙軌系統,皆屬於三循環的學位,包括學士、碩士和博士,且學位不僅僅來自於大學或科大,荷蘭的學位可以與研究機構共同頒發。荷蘭大學系統中,其一是綜合研究型大學(Research Universities, WO)共14所,全數由國家資助辦學。另一系統則是科技大學暨高等技職學院(Universities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HBO)逾50所,惟科大系統沒有博士學位。

荷蘭大學改制,更著重業界經驗

淡江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林嘉琪提及,荷蘭教育在2002年進行了一次大規模大學改制,綜合研究型大學就學年數由四年調整為三年。課程規劃為大學一年級著重基礎專業課程的訓練,大學二年級開始修讀外系課程,養成跨文化理解能力,也培養跨領域知識。大學三年級則結合實務在業界實習,且每名大學生都需得完成畢業論文,才能將文憑拿到手。

除了綜合研究型大學經過改制,荷蘭的科技大學雖維持四年制(詳見上表),但學生在就學第四年時亦需進入產業實習,此舉呼應了荷蘭教育中講究的「做中學」。產學合作是荷蘭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且其不僅在大學階段。舉例來說,近兩年開始,荷蘭博士生也能爭取進入荷蘭科技部(NWO)實習的機會,不論人文或科學領域都能直接與學界和公部門接軌,此走向也有助於促進公部門年輕化。何嘗不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務實與開放才是王道

荷蘭人的務實,不僅只有在Go Dutch(平均分帳)中能看見,在其教育系統中也反映了這性格。若一個學生不適合做研究,他在生涯規畫過程中會被此教育系統引導進入高職和科大,且重點是,各項專業都應被給予同樣的尊重,不論層級高低。在這樣的觀念之下,荷蘭人尊重每個人的天賦,相信天生我材,在求學過程中透過跨領域的學習,配合高教的雙軌系統,引導學生發揮個人優勢,並透過產學合作,引導學生進入社會。

值得一提的是,荷蘭是一個被大國環繞的小國,對於大國的交流互動自然少不了,這從荷蘭中學的必修包含了學習德語或法語等第二外語可以看見。另外,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時,也被要求跨領域學習,文化的跨越和理解力需要從小體會,才讓小國能在保有自身特色的同時,與強鄰匹美。

小結

綜觀荷蘭的教育體制,其開放、多元、務實的性格,讓學科學門百花齊放,且透過高教雙軌教育制度培養專業人才,透過實習和跨域學習培養學生走入業界的實用技能,這些條件,造就了尊重專業和多元的荷蘭人。本文期待提供一個荷蘭高等教育在改革歷史中的脈絡與入門,希望帶給對荷蘭高等教育有興趣的讀者有不同的視角,來進一步思考台灣高等教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