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那些女孩唱歌】從聖母到永遠的女孩 叛逆有理的瑪丹娜

友善列印版本

Madonna - Material Girl (Official Music Video)

Madonna - Papa Don't Preach (Official Music Video)

充滿商業氣息的母親節又來臨了。對資本主義社會來說,這可是一件必須摩拳擦掌、嚴陣以待的消費大事,從化妝品、鮮花蛋糕大餐乃至按摩椅保健食品的強力促銷,彷彿物質的奢侈與回饋就可以等同於母親的意義;關於這種病入膏肓的狀態,姑且不論,聽聽一個叫做「聖母」的女歌手,或許能讓我們認真再想想女性在這世界上的地位。

沒錯,這位聖母,就是鼎鼎大名的瑪丹娜。Madonna一字,原指聖母瑪利亞,處女受孕、誕下了耶穌,聖母一詞本是對她的尊稱,且在大部分信奉《聖經》的教派中都是受人尊敬的角色,象徵著仁愛和偉大,成為一種對女性的褒揚。

但是,1980年代,搖滾樂在已經成熟的青少年文化、以及極度龐大的商業市場作為後盾下,百花齊放地綻放出各式各樣的類型、形象、意識型態,以「壞女孩」形象現身世人眼前的瑪丹娜,就此改變了聖母的意義。

Madonna - Like A Virgin

1958年生於密西根州一個天主教家庭、並在此成長的瑪丹娜,父親是義大利移民、母親是法裔加拿大人;她曾就讀密西根大學的音樂、戲劇和舞蹈學院,卻在20歲時輟學前往紐約追夢,但在這段年輕窮困的時代裡,她卻為了生活當過裸體攝影模特兒、也在小成本電影中飾演被強暴的裸露女孩,成為一段她口中不快的過去。

同時,瑪丹娜也幫一些藝人擔任舞者,1979年她在為法國迪斯可藝人Patrick Hernandez擔任後備歌手和舞者時,邂逅了音樂人Dan Gilroy,與他相戀,並組成一個叫做Breakfast Club「早餐俱樂部」的樂團,瑪丹娜擔任主唱和演奏鼓和吉他。約兩年後,她離開早餐俱樂部,與鼓手前男友Stephen Bray另組一個名為Emmy的樂團,並因此獲得與Sire唱片創始人Seymour Stein見面的機會。這為瑪丹娜帶來一只合約,1982年10月發行的首支單曲「每個人」(”Everybody”)和1983年3月發行的第二支單曲「燃燒」(”Burning Up”)馬上成為熱門舞曲,並在告示牌舞曲榜上攻上第三名,成為美國俱樂部大熱門歌曲,在雜誌《告示牌》編製的熱門舞蹈俱樂部歌曲榜上達到第三名。

Madonna - Everybody

Madonna - Burning Up (Official Music Video)

接下來的故事其實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從1983年7月的首張專輯《瑪丹娜》(Madonna)大大走紅,1984年11月的第二張專輯《宛如處女》(Like a Virgin)更是把瑪丹娜推上一線巨星的位置,”Material Girl”、”Like A Virgin”等名曲,把她那壞女孩的形象推到最高點。而真正讓瑪丹娜成為流行音樂史上難以超越的天后,則是1986年的《真實憂鬱》(True Blue),這張專輯是獻給她當時新婚的老公西恩.潘,她自己擔綱了大部分的作曲、製作等工作,其中三首單曲”Live To Tell”、”Papa Don't Preach”、和”Open Your Heart”都榮登告示牌百大單曲榜第一名,其它兩首單曲”True Blue”和充滿浪漫拉丁風情的”La Isla Bonita”也攀上榜單前五名,並在全球28個國家得到專輯榜冠軍,在當時可說成就空前,也使得人們開始將她與流行天王麥可.傑克森相提並論。

Madonna - La Isla Bonita

瑪丹娜出道時,正是MTV熱潮方興未艾的時代;能歌善舞的瑪丹娜,以靈活的肢體舞動、活潑歡愉輕快的樂音,加上她那完全顛覆傳統、放浪不羈的穿著打扮,黑色網紗、內衣外穿、巨大十字架飾品等充滿符號意涵的形象,在螢光幕上展現的魅力自然無窮,使她一舉成為所有舞廳的最愛。全球十幾歲的青少女,無論本來就叛逆、只是想小小搞怪、或外表保守但內心蠢蠢欲動,無不把瑪丹娜當成偶像,即使學不會那些舞步(在那年代,進舞廳可是一件要有點膽識的事情),也能把瑪丹娜的歌朗朗上口,不愧是全球青少女的偶像。而後一直到90年代、乃至21世紀,瑪丹娜也持續在歌曲和MTV中引入同性戀、雙性戀等概念,在流行音樂與時尚益發緊密結合的時代,引領風潮地成為真正的流行女皇。

Madonna - Vogue

不過,瑪丹娜顯示出的女性形象,卻是相當複雜且充滿弔詭的;她種種離經叛道、強調自我的形象、大膽的歌詞和演出,不僅吸引許多保守機構組織的注意,指責她違背傳統、鼓吹青少年的婚前性行為、顛覆家庭價值觀等,對既有的女性主義者來說,也是一種挑戰──其實,就性別論述的觀點來說,瑪丹娜正巧可以做為女性角色在二十世紀下半的劇烈轉變的一個象徵,對瑪丹娜的討論,也彰顯出女權運動演變中的各種訴求與爭論、以及對女性的性別社會定位與角色等等嚴肅的問題。

女性主義的發展,歷經百年前美國首波爭取投票權的婦女、以及1960年代追求自我事業與發展、進入職場等等以白人中產階級女性價值觀為主的第二波女性主義,在1980年代下半,所謂的第三波女性主義崛起,對前一波致力男女平等、到頭來卻演變為女性追求的僅是和男性享有同樣父權地位、對陰柔特質以及非主流性別觀念同樣採取壓抑敵對的這種態度,展現了巨大的反動,加入跨性別、酷兒、種族等概念,同時也不以「讓女性獲得和男性一樣的社會成功地位」為目標,而是盡情展現女性特質、化被動為主動地展現性感、顛覆物化的形象,不以父權社會中的功成名就作為唯一價值。

Madonna - Living For Love

於是乎,瑪丹娜這種強調自身女性性徵、甚至認為女性特質和女性被物化等,都可以反過來用做為女性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甚至擊敗男性的武器的做法,自然具有十足象徵意義;對瑪丹娜來說,當個在男人世界中能撈則撈的「物質女孩」,是毫無愧疚的;內衣外穿的性感,則是為女性的性主動、身體魅力愉悅做了相當具開拓性的突破。這些議題,在女性主義上,都有相當的爭議性; 有人會質疑,瑪丹娜其實是在向性別主義(Sexism:意指男女各有其天生特質,理當服膺而行之,不應逾越)靠攏,但她揭示出更重要的意義是:這些男女特質,並不是最重要的,重點還是在女性自身的愉悅啊。因此,也有許多論者認為,瑪丹娜堪稱是將女性主義從學院推到流行文化界的重要人物,她讓女性主義成為現代社會接觸到流行文化的人們,不可迴避的一個概念,透過她的音樂,女人終於知道,自己也是可以脫掉那層矜持保守的外衣,重新正視自己的慾望、喜好、愉悅與態度。

作為紅極樂壇三十年、歷久不衰的流行天后,瑪丹娜那些挑戰道德禁忌的肢體動作、自由奔放毫不拘束的身體展現,顛覆人們對於性感女人與智慧無緣的傳統看法,更開創了唱片工業與視覺、明星身體形象緊密結合的時代。同時,在音樂方面也引領無數風潮、甚至可說是帶起樂壇無數後進流行女歌手的重要先輩。母親節,你,瑪丹娜了嗎?

Madonna - Nobody Knows Me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