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番講古】最早的演戲與拜拜記錄

友善列印版本

曾經學生問老番:荷蘭、西班牙時代,台灣有無戲劇表演?

我的答案:有啊!怎會沒有?!

過去,因為關於原住民文字史料不足,我們學歷史的人無法插嘴原住民的戲劇表演。關於歐洲人在台灣,畢竟過去來台灣的人數太少,料想也可能頂多只是隨興表演。然而,台灣漢人,特別是福建南部移民到台灣的漢人,倒是有荷蘭語的資料曾經紀錄台灣漢人的戲劇演出。1651年11月11日的《日誌》提到台南安平人在農曆9月底舉辦大拜拜,也會兼作幾棚戲。史料曾經記載,擔任荷蘭東印度公司通譯的福建泉州南安人何斌,曾經邀請荷蘭長官與專委到池浴泰的大厝飲宴,白天就開始的宴會,曾經有幾場戲一直演到華燈初上的晚上。

根據荷蘭史料,各式演戲(speelen)也寫作wayangen。wayang一詞可能是與印尼相似的皮猴戲,或者是迄今仍可看到的布袋戲(印尼文叫:Wayang Potehi)有關。只不過,荷蘭文獻提到漢人戲劇時,通常指人物飾演角色的大戲(歌仔戲)。

荷蘭史料日誌記載有演者(speelluijden)在街角等候荷蘭貴賓,一路敲鑼打鼓吹嗩吶迎接貴賓到池家大厝。如果我們從社會文化史角度合理思考,這些演奏音樂表演者應該不是安平人自己表演的竹馬戲,而是正音班、外江戲,可能是唐山來劇團,對荷蘭貴賓以示隆重。

農曆9月底大拜拜的那尊神明生,在大清國佔據台灣後,似乎不被中國官方所歡迎。台南民間口中的「五帝廟」、「五聖王」或五通廟,被某些官員認定是「男女雜沓祈禱」之處,五帝是「五妖」,「豈可容縱」!言盡於此,老番不知現在臺南農曆9月底的拜拜,還熱鬧滾滾否?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