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哪電影院】新東方神話

友善列印版本

2000年到中國之後,強烈地感受到中國校園的英語熱,英語就是前去美國的最重要武器。我在北大旁聽不少知名教授的授課與講座,慕名而來修課或旁聽的學生人數總是不少。

有趣的是,台下學生們手上都有考托福、GRE的參考書,我發現,無論多麼口若懸河的名教授,上課多少都有小冷場的時刻,那怕是幾秒鐘的時間,這時,大學生們的目光自動移到英語參考書上。

企業強國是主旋律

那是中國的英語熱、美國熱的縮影,而後,路過北大附近四環邊上的新東方,特別拍了張照片。現今的新東方早已不是那棟有些破舊的小樓,而是搬到附近的時髦現代化大樓。2013年的電影《海闊天空》(中國名為中國合夥人)就是以新東方創業過程為原型的故事,媒體與觀眾多將之視為青春勵志的熱血之作。不過,在我看來,這是一部很有趣的商業化的主旋律電影。必須承認,香港導演陳可辛非常厲害,他拍這部電影時北上中國不過八年時間,就可以拍出這麼接地氣對準政治正確的作品。

《海闊天空》的背後,其實是為中國民營企業家立傳,透過企業家勾勒中國的崛起。以新東方為原型是很聰明的。《海闊天空》可與同樣為中國企業立傳的電影《首席執行官》(2002)相互參照。1990年代中期,中國政府大力扶植部份的國有企業,使之打入全球五百大企業的行列。彼時崛起的家電企業海爾,曾是嚴重虧損的國有企業,但經過銳意革新,成為蒸蒸日上的企業。

《首席執行官》便以海爾為題材。電影中的敘事邏輯,典型的中國強國論述裡的超越樣板。海爾因為技術需求,代表團前去德國尋求支持,德國人眼中的中國,是個歷史悠久但技術落後的國度。但海爾的企業革新,讓德國人尊重中國人所製作的產品。海爾也在美國開設分廠,中國國歌與國旗在美國分廠中升起。電影中的重點是結尾部分海爾總裁如同中國入世的警惕:「你只有成為狼,才能與狼共舞。如果你願作羊,那只有被吃掉的分。中國必須要有自己的世界名牌,而且不能只靠一兩個企業,一兩個品牌。我們必須建立起一個強大的民族工業聯合艦隊,打造出一大批的世界名牌,到時候,看誰還敢對中國說不?」

民營企業家獲得政治地位

《首席執行官》上映的這一年,共產黨在黨章上做出修訂,民營企業家被視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得以加入共產黨。

在此之前,從1980年代開始,民營企業家便有「萬元戶」、「個體戶」之類的稱呼,1990年代全面市場化之後甚至被視為「成功人士」,儘管民營企業家成為致富的典範,但獨缺政治身分。這段歷程,馮侖體會最為深刻。1991年,當時29歲的馮侖從政府單位毅然決然下海經商創辦萬通集團,書生創業不獨創造自己的事業,更有創業報國之志。

2013年他出版《野蠻生長》一書,回顧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夢想與困頓之路,「野蠻生長」精確地表述了彼時民營企業家的狀態,他們披荊斬棘想要以創業開創局面,他們所依循的不是企管理論而是效法《水滸傳》裡論輩份、排座次處理合夥人之間的關係,市場對他們來說就是江湖,江湖意味著政府法令沒有規範到的灰色地帶,包括官員索賄的潛規則(當然,書中所舉的都是索賄官員最終遭繩之以法的案例)。

《海闊天空》為民營企業家立傳

江湖位在灰色地帶,江湖中人即使武藝高超也沒有明確的社會地位。然而,當民營企業家的身分得到共產黨的承認之後,形同取得社會正當性。2006年,央視推出《贏在中國》節目,「創業改變命運」是其口號,企業家組成的評審團,參加者提出創業構想接受PK,獲勝者可獲得創業基金。這個變化,其實都在強化一種身份的正當性:企業家或創業者。《贏在中國》節目推出前的訪談特輯裡,受訪者不約而同提出創業如何改變自己的人生,從窮困的狀態改變自己的命運。

與此同時,企業家個人傳記與訪談成為一道文化風景線,從聯想集團的柳傳志、萬通集團的馮侖、新東方的余敏洪、曾任谷歌與微軟全球副總裁的李開復、阿里巴巴集團的馬雲等相關成功經歷的暢銷書總是擺放在書店最顯眼的位置。此外,諸如以《地產江湖》、《民企江湖》之類的商戰書籍也同時大量問世,可以說,江湖就是市場的隱喻,企業家們也正在如江湖一般的市場拚搏出個人基業成為楷模。

《海闊天空》就是民營企業版的《首席執行官》,不同的是,加入了熱血青春元素,敘事方式也不教條。《海闊天空》也不是《野蠻生長》,《海闊天空》洋溢著與國際接軌的現代氣質,例如新東方美國上市,也沒有《野蠻生長》裡談到的政商潛規則,這種現代氣質也上升為中國代表,新東方創業英雄與美國代表唇槍舌劍,話術裡的「你們不懂中國」、「是你們需要中國」,言簡意賅,正是崛起的中國與美國兩大強權對峙的縮影!

關鍵字: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