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換月娘出來ah

友善列印版本

劉奇生:沒有電影了。

蔣美月:你導我就演。

~~《阿嬤的夢中情人》(2013)

《阿嬤的夢中情人》這部向流行於1950年代後半和1960年代台語片致敬的電影,觀後反應極佳,口耳網路相傳,初映票房不惡,已有評論預期,有機會再現《海角七號》票房逐步攀升終成大潮的海角效應。

《阿嬤的夢中情人》年代設定為1969年,片中大批觀眾迷戀明星,電影公司老闆一心撈錢,要求編劇配合明星演出趕寫劇本,導演意興闌珊總在打瞌睡,反映的是片中所說台語片輝煌時代已近尾聲的景象。

當年,台語片達到年產百部以上的高峰,卻夾雜著粗製濫造和趕拍抄襲風,而華語片產量也首度超越了台語片,隔年台語電影出片突降至不到二十部,遽爾結束一代風華。

在這風華鼎盛的時代,也是即將墜落的年代,《阿嬤的夢中情人》裡台語片資深編劇和新進演員的男女主角愛情故事,於是有了一種末世之戀的華麗與傷情

片中展現在當年號稱「台灣好萊塢」的北投溫泉鄉拍片的種種奇觀,比如不會講台語的外省籍大牌明星(萬寶龍)拍戲時唸數字充當台詞、演員直接拿出商品唸出品牌名稱打廣告、穿上各式奇裝異服做戲喧鬧搞夢幻等等,不一而足。

台語片不乏精品,在片中以男主角的得意劇本《愛你入骨》為代表,女主角也甚為著迷品,並因此愛上片中男主角萬寶龍,後來她發覺愛上的並不是膚淺浮華的萬寶龍本人,而是他所扮演的唸著編劇所寫台詞的角色。

於是,片中一開始所說劇本是編劇寫給觀眾的情書,就這麼由男主角迂迴轉進交到了女主角手裡,《愛你入骨》成為男女主角的定情信物,大言不慚「我雖然不會講台語、但觀眾就是愛我這張俊臉」的耍酷兩光的萬寶龍,終究是追尋真愛奇情大戲裡的搞笑丑角。

而《阿嬤的夢中情人》貫穿片中的間諜片辨識暗語,「過去我們都愛梅花,現在我們愛的是太陽」,從本來看似無釐頭的字詞突梯組合,到後來轉進演化為自成一格的愛情辨識語,像個漩渦般吸收並釋放人物情節轉繞衍生的意涵,將取自老台語片的語言重新轉化為獨立自足的情意符號,向台語片致敬的姿態生動鮮活、而且信心十足。

尤其,這段暗語最後自行改編為:太陽落山後,「換月娘出來ah」,指涉女主角的名字「美月」,配合片中的核心意象月亮,「有夢最美,月娘相隨」,呼喚當年台語片風靡全台的夢幻魔力。

這段暗語,片尾也成為患失智症的阿嬤記起眼前愛人的藥引,這自然也對應到了台灣社會對自己影藝傳統的忽視與失憶。50和60年代總共拍出了千餘部台語電影,造就許多編導演藝人員,集合了台語廣播劇、舞台劇、流行歌曲以至於歌仔戲與布袋戲等大眾娛樂之大成,充分展現在地文化的活力,也為後續興起的華語電影和電視界儲備人才,在台灣戰後大眾娛樂文化史上佔有樞紐的地位。

然而,自1970年代華語電影當道以來,盛行一時的台語片迅速凋零為一段失落的文化記憶與影藝傳統,曾被譽為「台灣文藝復興」的台語電影發展歷程,幾乎不存在於一般台灣人甚至電影人的文化經驗裡,甚至只留下後期台語片粗製濫造的低俗印象。

這種朦朧的甚至扭曲的台語片形象,和中國國民黨政府推行「國語」政策息息相關。《阿嬤的夢中情人》進行到台語片已經沒落的1973年時,提到那時民眾不是出門看華語電影,就是在家看電視。

當時,即使在家看電視,看的也都是「國語」節目,「方言」節目播出時間受到嚴格限制,曾引領台語片再起的台語歌曲,也受到禁歌政策圍剿。語言是文化的根本,在地台語文化遭到政府施政與社會主流意識的壓抑與輕蔑。

台語片記憶失落的遺憾,在國家電影資料館的老台語片修復工作裡得到了些許彌補,近年已在大銀幕上呈現修復成果,重現台灣好萊塢風情,《阿嬤的夢中情人》則是接續台語片傳統的最新創意指標,提醒觀眾電影結束別急著離開戲院,留意出字幕時出現的呼應片中情節的老台語片原始段落,穿越時空,連結過往,充分感受「換月娘出來ah」的溫柔情意。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