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最會說故事的日本史》:大改革為何能成功?

友善列印版本

書名:最會說故事的日本史:不必死記年代、人名,翻到哪讀到哪,課本沒講的、日劇沒演的,一看全明白。(ポケット図解 教科書とはひと味違う日本史のだいごみ)
作者:吉村弘
譯者:洪玉樹
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17/02/23

大改革為何能成功?——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沒錢的政府

明治政府一開始想把首都設在大阪,結果卻把江戶城改名為東京當作首都。這全都是因為中央財務困難的關係。

既然遷都是所費不貲,就只能多加利用現有設施,總不能沒錢還裝闊吧?

明治政府雖進行了各式各樣的改革,但其中最大的改革項目莫過於廢藩置縣,也就是廢止之前地方政治中心「藩」。真是一項非常不得了的改革。

這搞不好已是超越改革,可以稱為一種革命了。要從大名手上把他們既有的權力給收回來,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沒想到竟然成功了。自己的財產要被拿走,一般來說任誰都會拚老命抵抗吧,但大名們卻連一聲都沒吭。

地方欠債中央償還,誰會說不?

廢藩置縣為何會那麼順利呢?關鍵就在借款上。家康以來的大名政策,幾乎讓所有的藩都欠了一屁股債,而政府提出的條件為可以代他們還債。這令人傷透腦筋的借款既然如煙散去,薪水又有保障,大家當然都欣然配合。

此外,在廢藩置縣前,還有個「版籍奉還」的形式上改革,使得大名對國家的輪廓早已有所認知,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吧。而「同舟共濟,對抗外侮」的共識也不容忽視。

至於取代藩主成為地方首長的人,幾乎全從其他府縣指派。這是為了斷絕舊藩勢力,徹底瓦解既有權力的措施。

百姓比武士來得強——四散火藥而獲勝的鎮台兵

武士特權逐一遭剝奪

原是江戶時代主角的武士,其特權逐一遭新政府剝奪。

第一步措施,就是四民平等。廢除封建時的身分制度「士農工商」,重新編成華族、士族、平民等三個階層。平民給予姓氏,且允許和華族、士族通婚或自由更改職業。這從武士眼中看來,無疑就是身分遭到貶低。接下來是秩祿處分。政府廢藩置縣後,雖提供從江戶時代起算的薪水,及維新時論功行賞的獎金,但由於這種做法還是會壓迫到政府財政,便斷然喊停。

首先在一八七三年,為了要減少拿薪水的人,故意提高所得稅。因此,便採取「家祿奉還(歸還薪水)制」,並對那些願意歸還的人,賞給津貼或提供秩祿公債等優惠措施。接著,一八七五年,規定薪水、獎金都用定額的現金支付,隔年,藉由《金祿公債證書發行條例》,規定從前年起算的薪俸全部不算數。至此,士族經濟上的特權可謂完全被剝奪。最後的殺手鐧是《廢刀令》,禁止軍人、警察以外的人帶刀。連堪稱武士靈魂的刀都要被拿走,士族心中的不滿真是升到最高點。

鎮台兵利用火藥力壓西鄉軍團

新政府對於士族所採取的措施,感覺上好像只是多付一點退休金就裁員一樣,因此產生了好多失業者。當然,士族們不會默默接受、悶不吭聲。於是,各地士族便群起叛亂,其中最嚴重的就是西南戰爭︱以鹿兒島的私校學生為主的士族,擁護西鄉隆盛舉兵了。

戰爭,就在九州各地心懷不滿的武士,陸續加入從鹿兒島往熊本鎮台前進的西鄉軍的情況下開戰了。可是,西鄉軍卻未能攻下位於熊本城的熊本鎮台,後來又南下與政府軍展開激戰。

然後,西鄉軍在田原坂節節敗退,只能處於守勢,而政府軍卻有海軍的補給而漸漸增加兵力,就這樣,西鄉軍一路被政府軍壓著打。政府軍雖是徵兵制且剛形成沒多久,說穿了就是以百姓為主的門外漢,但竟靠著新穎的裝備,獲得壓倒性的優勢。

西鄉軍儘管又從熊本縣南部轉戰至宮崎縣,由於彈盡援絕而被迫解散。西鄉與一些人躲進鹿兒島城山裡自殺,叛亂告終。因為這次起事遭到鎮壓,政府軍的實力有目共睹,士族叛亂終於畫上休止符。之後,對於政權的反抗,就由武力轉變為言論了。

進入論戰時代——自由民權運動發軔

以西式民主主義為目標

自由民權運動的蒿始,是一八七四年敗於征韓爭議而下臺的板垣退助,所提出的《民撰議院設立建白書》。內容是批判政府專制政治的弊端,並要求設立國會。此運動主要是以獲得自由及民主權利為目標。具體而言,他們對政府提出的要求為:設置國會、制定憲法、減輕地租、實現地方自治、廢除不平等條約等。當時的政府是以薩長為主的藩閥政治,同時也策畫建設出以天皇制主導的絕對主義國家。對此,民權派便把目光投向西式立憲制度下的民主主義國家。

政府的鎮壓

對此運動日益擴大漸感不安的政府,便頒布制約言論的《讒謗律》、《報紙條例》、《出版條例》、《集會條例》等進行嚴厲鎮壓。民權派盛怒之下打算直接訴諸武力打倒政府,引發福島事件、群馬事件、加波山事件、秩父事件等衝突。可是,政府對這些事件採取武力壓制,加強鎮壓,於是運動漸漸退燒。之後,民權派本身也產生內部分裂,大同團結運動最後無疾而終。

決定時代潮流的明治十四(一八八一)年政變

所謂明治十四年政變,是政府首席參議大隈重信及其同派人士,被政府全數掃下臺的事件。

當時,由於開設國會運動正如火如荼,政府內部也傾向接受該要求,但提倡漸進論的伊藤博文及井上馨,卻直接對上了主張激進論的大隈重信。期間還發生了開拓使官有物出售事件,讓輿論及自由民權派的批判政府愈演愈烈。然後,政府內部又傳出,反對出售的大隈重信結合福澤諭吉及三菱創始者岩崎彌太郎等人,企圖打破藩閥政治。

對此,政府一方面決定停止出售官產以及在十年後開設國會,另一方面也以傳言為藉口,流放了力量強大的首席參議大隈重信及其同派人士。

拜此政變所賜,薩長的藩閥體制雖變得更加牢不可破,但由於十年後便即將召開國會,於是一八八一年,以板垣退助為主的第一個日本政黨自由黨便成立了。此外,因這個政變而下臺的大隈重信也組織立憲改進黨,於是自由民權運動迎向嶄新的局面。這政變可謂大大改變了歷史的方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