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員優先」:棒協始終學不會的一堂課

友善列印版本

「擁有洋基隊,就像擁有蒙娜麗莎一樣。」洋基前經營者史坦布瑞納(George Steinbrenner)。

第四屆世界棒球經典賽即將在3月登場,參賽國必須在2月6日前遞交參賽的28位選手名單,但台灣代表隊徵召中華職棒與旅外選手雙雙遭遇挫折,不僅教練團傷透腦筋,就連棒協秘書長林宗成,也因日、韓兩國邀請大聯盟選手參賽時同樣碰壁,有感而發地呼籲球員未來旅外多考慮日本,降低國家隊徵召難度。

林宗成身為棒協秘書長,基於職責希望組成最強的國家代表隊,原本合情合理;但他這番「旅日優先論」,卻凸顯了棒協這個掌握龐大資源、綜理國內棒球運動的半官方組織,徹底與球迷及社會期待脫節。

為什麼說棒協與球迷期待脫節?上一屆世界棒球經典賽就是最好的例子。

2013年的經典賽,台灣在預賽淘汰了強敵韓國晉級前八強,創下前所未有的佳績,儘管在日本舉行的複賽吞下二連敗遭淘汰,但已經令國人大為振奮。按理來說,負責代表隊選拔、訓練、參賽的棒協應該居功厥偉,與球員一同享受掌聲,但實際上恰好相反。

當年的經典賽前,先發生棒協未針對經典賽替隊職員申請國光獎金,導致隊職員表現再好也無法獲得政府獎勵;代表隊在東京複賽時球員吃早餐竟一度沒人付帳;賽事結束後,球員與眷屬不但沒有包機可搭,還得分13梯次從日本返台等離譜事件。即使棒協再怎麼努力澄清,也無法讓人接受。

事實上,近年來棒協的社會觀感不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個負責國家隊大小事的組織,一再發生類似烏龍,讓人認為棒協只是把代表隊視為「為國爭光」的工具,從沒給為國家付出的國手應有的尊重。

這次林宗成呼籲球員旅外多考慮日本,本質上就如同四年前的脫序情況,源於棒協面對國家隊事務時,總是只從協會本位考慮「為國爭光」、「證明台灣棒球實力」這類問題,卻不曾從球員立場出發設想的偏差心態,先入為主認定球員應該「相忍為國」。

對棒協而言,試圖徵召實力、近況最佳的選手加入國家隊的立場並沒有錯;但相對來說,當代表國家出賽與個人職業生涯之間發生衝突時,也只有球員本人能做出選擇,沒有人有資格說三道四。

所有人都知道,棒球選手的職業生涯有限、顛峰時期更是短暫。正因如此,一般球迷並不會一味以「為國奉獻」的高道德標準,要求國內或旅外職棒選手,非得在國家需要他們的時候無役不與,反而會帶著感動情緒,為願意冒著風險,投入國際賽的選手喝采。至於打好打壞,有時反倒不那麼重要,只要盡力了就好。

這不是說我們對國家隊有多夢幻、在經典賽裡能走得多遠沒有期待,我們當然期待。只是對難以預測的比賽結果懷抱美麗憧憬之餘,我們更在乎官方單位在可以掌握的事項上做了多少努力。例如同樣參加賽事,台灣隊職員在出賽報酬、醫療保險、旅行規格、球場外的後勤支援等事項上,是不是能享有不遜於日本、韓國的待遇?

簡單來說,只要棒協讓人感受到,它是一個真心為球員著想、希望球員能無後顧之憂為國家拼戰的組織,那麼即使台灣戰績不如預期,相信球迷不會過度苛責。相反的,棒協若仍緊守「選手受國家栽培,有機會就該報效國家」的落伍思維,將球員視為「子弟兵」草率敷衍,那就算台灣拿下經典賽冠軍,棒協依舊難以擺脫負面形象。

遺憾的是,十幾年來,棒協高層似乎總是學不會站在球員立場設想,也搞不清楚自己的責任是什麼、又該怎麼把事情做好。

已故紐約洋基隊經營者史坦布瑞納(George Steinbrenner)曾說過:「擁有洋基隊,就像擁有蒙娜麗莎一樣」。儘管外界對這位擅長砸重金挖角明星球員、一手打造「邪惡帝國」的球團老闆評價兩極,但從這段話不難看出,史坦布瑞納如何珍惜自己心愛的球隊,不惜付出一切代價,只為了讓洋基成為首屈一指的豪門強隊。

如果有一天,主導棒協、負責國家隊組訓的那群人,能像史坦布瑞納那樣真心愛著棒球、將自己的球隊看作第二生命……或至少像個球迷,把每一位穿著國家隊球衣的隊職員當作值得尊重的對象。台灣棒球也一定會因此變得更強、更值得尊敬。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