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軍遼寧號航空母艦進入西太平洋的戰略意義

友善列印版本

12月25日,中國海軍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號與另外5艘護航軍艦組成的編隊,經日本沖繩縣宮古海峽進入西太平洋進行遠洋訓練,後於26日上午經巴士海峽進入南海水域執行跨海區訓練。宮古海峽因為寬達300公里,近年來早已成為中國海空軍跨越第一島鏈進入西太平洋演訓的主要通道,包括2016年11月及12月,中國空軍戰機編隊兩次環繞台灣飛行。

這是遼寧號首次遠離中國近海水域通過宮古海峽進入西太平洋,再加上美國總統候選人川普(Donald Trump)在2016年12月初與蔡英文總統通電話,隨後又接連發出可能動搖美國自1979年以來奉行的「一個中國政策」的言論,讓不少媒體認為,這是中方有意藉此對美日台等國「展現肌肉」,釋放政治訊號。不過中國國防部予以否認,指出這是早已安排好的年度演訓任務。

遼寧號與護航編隊進入西太平洋一事本質上沒有太大的實質戰略意義。首先,根據日本防衛省的說明,中國國防部早在事前已向其提供相關的訓練任務內容,因此可說相對透明,敏感程度也低。其次,各國海軍平時在公海上本就享有不受他國干預的航行自由權利,即便於他國的領海都有無害通過權,因此無須給予過多的聯想,更不必與所謂「突破第一島鏈」劃上等號,戰略意義上的「突破」只能體現於海空軍能否有能力於戰時在該海域及其上空建立制海權與制空權,但從中國方面公布的影片與說明來看,遼寧號的殲-15戰機在西太平洋實施的是未掛任何武裝的基本起降訓練項目,掛彈訓練主要是此前在黃海海域實施,顯見其不希望挑起外界過多的聯想。

遼寧號基本上不具備中國海軍在第一島鏈各主要海峽建立制海權的任務要求的能力。遼寧號這種採用滑跳甲板設計的俄式航空母艦都是為了滿足前蘇聯海軍戰略防禦需求的產物,主要任務是支援海軍在陸基航空戰力無法覆蓋的遠洋海域作戰,並非美國航空母艦的以攻勢作戰建立制海權的性質。遼寧號只編制40架各型艦載飛機,包括24架殲-15戰機(仿製前蘇聯的Su-33戰機)與16架用於反潛、預警、搜救的直昇機,無論是總數還是打擊兵力都不及美軍航空母艦的半數,只跟比遼寧號還小的法國海軍戴高樂號航空母艦相當。但是由於缺乏彈射器,遼寧號不僅無法操作E-2之類的預警機,也無法讓殲-15戰機以滿載燃油、滿掛武裝的型態起飛,只能採取半油半彈的方式。兩者皆大大限制了航艦引以為傲的偵搜與打擊威力。

這些「硬體」上的先天劣勢不僅讓遼寧號無法在開闊水域面對美軍的航艦戰鬥群,在第一島鏈內的狹窄海域也難以對抗陸基航空兵力,而且在攻擊島鏈區域時不容易獲得中國本土陸基航空兵力支援。這可從先前中國空軍編隊通過宮古海峽環繞台灣的飛行訓練中,戰機都是最先返航的機種得到證實──如果沒有空中加油,從中國本土起飛的戰機很難在第一島鏈周邊海域與當地的戰機進行空戰,否則就要有去無回。由於建造中的第一艘中國國產航空母艦的尺寸與遼寧號接近,同樣也採用滑跳甲板,可以想見其缺陷與遼寧號類似。也就是說,直到中國能裝備擁有彈射能力的大型航空母艦之前,要談論戰略意義上的「突破」第一島鏈,都為時尚早。

如果短期內台海爆發戰事,遼寧號與中國國產航艦作為主戰兵力投入戰場的可能性不高。航空母艦作為中國國家威望的象徵更甚於實際戰略效用,把戰力未完全成形的航艦投入戰場,稍有不慎便要冒損失的風險。但若把時間軸拉長,中國航艦戰力只會持續上升而不會下降,而且未來勢必三支艦隊都會配備至少一艘以上的航艦。

由於台灣在第一島鏈中最接近中國本土,本來就受到中國彈道飛彈與陸基戰機的嚴重威脅,而航艦這時又能在台灣外海作為預備隊,伺機發動攻擊支援,台灣面臨的壓力將大為增加。雖然海軍的雄三反艦飛彈、空軍F-16戰機掛載空射魚叉飛彈等都是攻擊中國航艦的可行手段,但這些兵力都必須先突破中國航艦戰鬥群的外層防禦圈才能發動攻擊,而且發動攻擊後還需面臨052D型驅逐艦的反制。

台灣最理想的反航艦兵力還是隱匿性極高的潛艦。反潛迄今仍是中國海軍的最大罩門,何況目前中國航空母艦只能依賴反潛直昇機,而非類似美軍的定翼反潛機,潛艦產生的威脅更加巨大。因此,潛艦對台灣而言是絕對必要的國防投資。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