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影人間】跨越政治、國界與族群藩籬的飛將軍們

友善列印版本

因為台灣乘載著複雜的殖民與移民歷史,政治總是逼迫台灣人在面對台灣、日本與中國的歷史糾葛時必須選邊站;然而,在台灣的民間,生活的文化與精神卻是跨越了政治、國界與族群。

光陰來到1944年,台灣捲入慘烈的太平洋戰爭之際,台灣的天空戰雲密布。1923年出生在日本茨城縣水戶市的杉浦茂峰,在1944年派駐到台灣。1944年10月12日上午,美軍第3艦隊展開空襲台灣的5天作戰行動,這場戰役中,杉浦茂峰所駕駛零式32型戰機在迎戰盟軍時,被美軍戰機擊中尾翼起火,由於可能墜落至台南海尾寮村落(台南市安南區);在戰機墜毀之際,為了避免墜落於村莊造成民眾傷亡,杉浦茂峰緊握駕駛桿拉高機頭飛越村莊而去,其後墜落於海尾寮東邊的魚塭(現安南區同安路一帶)。

根據作家片倉佳史的採訪描述,這個空戰規模龐大,記憶深深烙印在許多台灣人腦海中,那時躲空襲疏散到海尾寮村落的耆老莊政華,回憶當他看到急墜而下的戰機時,原以為戰機會撞擊村莊,但還是閃過村莊。莊老先生表示,如果飛行員早點跳機,應該還可以保住一命。

戰爭結束後多年,當地好多位居民都做了同樣內容的夢,夢中都有一位頭戴白帽的士兵站在床邊;也有民眾在海尾寮附近的魚塭,目擊一位穿著類似日本海軍夏季服裝的白衣青年。當地人於是到朝皇宮請示保生大帝,從保生大帝那邊得知「此人是殞命此地的士兵」的答案,保生大帝的指示突然喚起當年目擊者的回憶,原來「此人」是當年為了避免飛機墜落村莊造成傷亡而犧牲自己的杉浦茂峰。

1971年,當地人決議在當年墜機的地點建祠「鎮安堂--飛虎將軍廟」,藉以感謝這位拯救海尾部落的恩人。建祠之後,當地人稱杉浦茂峰為「飛虎將軍」,飛虎將軍成為當地守護神之後,每年也都有日本友人前來參拜。

另外一則故事則是關於中華民國陸海空三軍。1990年8月21日,中華民國空軍少將副參謀長林隆獻,率領甯建中少將等17名陸海空軍官執行代號「建安四號」防空疏散工程視察任務,他們所搭乘的運輸機在飛經雲林縣東勢鄉程海村時,墜毀在程海村的一處農田裡,機上18人全部殉職。

空難隔年,軍方、東勢鄉公所及墜機所在地地主黃東協調,由黃東捐地、空軍出資,在空難地點興建「空軍建安四號工程殉職將士紀念碑」。後來,黃東又捐出紀念碑旁的農地,並與家族成員共同出資、募款,原本地主想興建廟宇紀念殉職軍官,但因為軍方認為軍人沒有廟、只有忠烈祠,於是改建為「空軍十八將軍祠」奉祀18位殉職軍官。建祠後,殉職軍官家屬感念黃東等人的義舉,而黃東也感謝18位殉職將士的庇佑,讓他家事事順利。「空軍十八將軍祠」現在除了是東勢鄉當地地標之一,也是陸海空三軍與當地的歷史連結。

日本與中華民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交戰國,台灣在戰前與戰後所隸屬的不同國家,看似矛盾對立的兩國軍事官兵,在台灣卻能夠被台灣人完全接受。以日本的飛將軍與中華民國的空軍十八將軍的故事為例,無論是大日本帝國的軍官或是中華民國的陸海空官兵,台灣人對待這些陣亡將士都是以人性為出發點,讓長眠於此的將士們超越政治藩籬。

台灣人跨越政治、意識形態與族群甚至國界藩籬的具體表現,主要可從民間宗教信仰上看到這些特色。台灣的民間宗教信仰是多神論,信仰跨越政治時空的歷史、文化與民族的藩籬,只要被台灣人認為值得紀念的對象,無論該對象的國籍、族群、職業與階級,皆可以是台灣人尊敬的神祇。譬如,屏東恆春的八寶公主廟主祀17世紀來台的荷蘭公主,荷蘭公主最後成為當地守護神的故事也是一例。

在台灣,政治議題的展現與台灣實際的生活文化其實有著顯著的差異,每逢選舉或發生任何政治爭議事件時,似乎台灣完全被劃分為兩個對立的極端社會;每次打開電視政論節目,或瀏覽政治相關的網路討論區、社群網路,也會覺得台灣快被對立的政治撕裂了。然而,如果深入了解台灣民間信仰文化與生活的結合型態時,卻又能發現,台灣其實是一個非常包容且跨越政治意識形態的地方。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