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事生非】「皇家之翼」荷蘭皇家航空公司的百年奮鬥──從步兵軍官到皇家航空

友善列印版本

「天空聯結了我們所有人。」(The ocean of the air connects us all.)

這句口頭禪出自於荷蘭皇家航空公司的總裁暨共同創辦人艾伯特.普雷斯曼(Albert Plesman)。

荷蘭皇家航空公司(KLM),這個創立於1919年、至今即將100年的荷蘭之翼,見證了人類的飛行史:從木造飛機到大膽採用噴射機、從原本只能短程往來倫敦與阿姆斯特丹,到遠征澳大利亞墨爾本──不知不覺,當年荷蘭航空的競爭者一個一個消失了,她成為了現存於世最古老的航空公司(註1)。北海小國荷蘭,用了20年的時間,從航空落後國擠身歐洲強國之林;KLM更成為了史上第一家賺錢的航空公司(註2)。接著,她挺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數次的經濟蕭條。至今,那淺藍色、鑲有皇家冠冕的機翼依然在你我的頭頂上穿梭飛翔著,不曾間斷。

這是一個一百年的故事,是一個頑固的空軍中尉周旋於富豪與政客之間、不向挫折低頭的故事。我希望藉由這個故事,說說一國大業如何興起。

一切要從1919年的一場博覽會開始說起:一名年輕的荷蘭飛行軍官,憑著熱情與三寸不爛之舌,讓皇室、官員、富商、飛行員、以及狂熱的群眾齊聚阿姆斯特丹;這就是人類飛行史上的盛宴——阿姆斯特丹歐洲航空展(ELTA)。在那為期半年的熱鬧慶典裡,低地王國上上下下關注的焦點只有一個:

飛行。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啟了飛行事業

自古以來,「想飛」的這種接近自殺的衝動,就存在於我們的文化基因之中。從希臘神話中貼了羽毛而飛行的伊卡洛斯、到文藝復興時代天才達文西投身於個人飛行器的創造,這股熱情總算在1903年12月17日,由奧維爾.萊特(Orville Wright)駕駛自行製造的飛機成功離地飛行了12秒、36公尺後,得到了回報。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重於空氣的飛行器,進行了可受控制的持續動力飛行。』」國際聯合航空協會事後這麼聲明。

爾後,短短十年不到的時間內,單人座機、雙人座機陸續被推出;飛行時間與距離也被大幅拉升到13小時、飛行高度達到6,500米。飛機不只可以直線飛行,更可以向上攀升、盤旋、做出各種花式動作——人類的飛行能力能夠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得到如此驚人的進步,這得歸因於一個不幸的動力: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爭開啟了人類創造發明的無限可能。軍人開始搭乘飛機,在敵國上空進行運輸、偵查;當第一個軍官從空中對地上拋擲手榴彈的時候,「戰鬥機」便誕生了。爾後,軍隊開始在飛機上面搭載機關槍以及各種武器;各種工程師與科學家相繼投入航空,讓飛機飛得更快、更高、更穩;戰爭也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熟練的駕駛員與空戰英雄。參戰的國家,無論勝敗,都在這場戰爭中累積出自己的飛行資本;等到大戰結束,人類發現天空將成為大航海時代之後的全新領域,飛機也從戰鬥用途轉為民生用途。一時之間,大西洋的兩岸,相繼成立了十多家航空公司,摩拳擦掌地準備瓜分頭頂上的藍天。

荷蘭,這個一次大戰中的中立國,雖然有所謂的航空聯隊(編制在陸軍之下),也有通過訓練的飛行員;但是與其他參戰國相比(尤其是英國、法國、美國、德國),無論在技術、飛機、人才、經驗上,都遠遠不足。曾經的海上王者,在面對新一波的航空競賽中,顯得手足無措。

「關於天空,我們晚了一步,」這是當時荷蘭政府與商業界普遍的認知:「若不趕快成立屬於荷蘭的航空公司,我們將在世界經濟舞台上被徹底遺忘。」

荷蘭人的飛行簡史

荷蘭的飛行史最早應該可追溯到1909年,德蘭伯特伯爵(Count Charles de Lambert)在阿姆斯特丹向國民展示他千金購得的初代萊特飛機(由萊特兄弟研發製造),吸引了三萬多人到場參觀,並且鼓譟要求伯爵駕駛這架「飛機」。德蘭伯特伯爵面有難色地宣稱,必須等到適當的風勢才能起飛;這樣過了一小時、兩小時、半天、一天、兩天,伯爵遲遲不起飛,人潮失望地散去。最後伯爵放手一搏,啟動引擎,在「飛機」凌空個幾秒之後,一陣斜風,就「墜機」了——所幸當年的墜機,只是從幾公尺高的地方墜下。

這場悲慘的首航雖然打擊了荷蘭人對飛翔的熱情,但是有志之士並沒有因為這次的失敗而放棄。1913年7月1日,在施耐德將軍(General Cornelis Snijders)的主導下,荷蘭皇家陸軍成立了航空聯隊,購買飛機,開始訓練飛行員。中立國荷蘭並未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因此,在這段航空科技突飛猛進的時間,荷蘭算是缺席了。儘管如此,低地國內總是有人鼓吹著「航空」將可以改變人類交通狀態,甚至改變王國的未來。

1918年,隸屬陸軍航空聯隊(Air Corp)的霍夫斯蒂中尉(Marinus Hofstee)出版了《未來的航空旅行》(The travel by aeroplane in the future),裡面介紹了各種當代的飛行器,包含了飛船、熱氣球和戰鬥機;霍夫斯蒂在書中鼓吹:透過搭乘「飛機」,荷蘭王國可以大幅縮短她與殖民地巴達維亞(Batavia,今日印尼雅加達)的旅行時間:從現行的五週,縮短成五天!在那個殖民主義盛行的年代,巴達維亞依然為宗主國荷蘭帶來巨大驚人的財富;因此,一個能夠快速來往巴達維亞的新式交通方式,不只能為荷蘭帶來經濟利益,更有著戰略上的重大意義。霍夫斯蒂的新書立刻在國內引起新的一波飛行狂熱——儘管當中有許多環節屬於不實的幻想。

當「飛行」成為一門生意

一次大戰結束後,歐美各國利用自身的飛行技術轉移到民間,相繼成立了許多小航空公司,德國、法國、美國、英國、丹麥、挪威、匈牙利都擁有了自己的航空或是飛船公司。尤其在1917到1918年間,就誕生了五家──商業化航空公司的成立,大大地刺激了荷蘭人的商人魂。包含當時荷蘭最大的銀行NHM(Nederlandsche Handel Maatschappij)、才與英國殼牌運輸貿易公司合併的荷蘭皇家殼牌、以及荷蘭德國邊境最大的煤礦公司SVH,都對成立一家荷蘭的航空公司感到興致勃勃。但是,飛行?談何容易。放眼荷蘭,有誰有經營航空公司的能耐?這門生意真的能夠成功嗎?這些疑慮讓商人們卻步。富商們把眼光投到國內唯一的飛行專家組織身上:皇家陸軍航空聯隊。正逢此時,飛行夢想家霍夫斯蒂中尉與他的同事普雷斯曼中尉,自行找上門來,遊說商人們與政府一同投資他們的計畫:歐洲航空展。

這是一個向荷蘭國人、乃至於全歐洲的人民,展示最新航天技術的展覽。霍夫斯蒂和普雷斯曼打算邀請歐洲各國出借飛機、飛船、以及飛行員,到阿姆斯特丹進行一個為期半年的展會。富豪們覺得這正是一個大好機會:透過觀察歐洲飛行展是否成功,來判斷荷蘭政府與人民對航空公司的支持與否;並且藉機學習各種飛行知識。以荷蘭首富范弗立辛根(Frits Fentener van Vlissingen)為首,荷蘭富商們出錢出力,協助這群熱血軍官們舉辦阿姆斯特丹歐洲飛行展;並且私下商議,待飛行展過後,再決定是否要成立航空公司。

在部隊中廣受好評、素有謀略的飛行中尉:艾伯特.普雷斯曼,被選為歐洲飛行展執行長統籌一切。那年他30歲,已經肩負了全國的期待。

普雷斯曼中尉

普雷斯曼出身於海牙(Den Haag),家族社會地位並不高,父親是個雞蛋商人。艾伯特.普雷斯曼排行老七,從小承受著父親暴躁的脾氣以及權威式地管教,讓他的個性變得焦躁易怒,有時甚至是蠻橫無理——唯一可以平息他狂暴怒火的,就是他溫柔的母親;當母親過世之後,剛完成中學教育的普雷斯曼決定離家從此自力更生。他加入軍隊,前往布雷達就讀軍校。

在部隊裡面適應良好、表現傑出的普雷斯曼,畢業之際卻沒有被分配到能大展身手的明星單位,而是被指派到步兵團的單車連。毫無疑問,這是一只令人失望的派職令,但是普雷斯曼決定從小小的單車連展開他的奮鬥。官拜中尉、表現優異的他,很快被賦予各種勤務,其中包含了接待歐洲各國空軍來布雷達交流的會議——那是普雷斯曼第一次見識到飛機。當法國軍機降落在布雷達的機場時,普雷斯曼所有的心思都被這從天而降的鐵鳥奪走。一次出差行程,普雷斯曼中尉拜訪了索斯特堡(Soesterburg)這個小鎮,期間發生的兩件事情,改變了他的一生:

一名航空聯隊的飛官讓他坐在機艙後座,架著飛機讓普雷斯曼體驗了第一次飛行。這讓他下定決心要離開單車連,成為一名飛官。此外,他認識了蘇西(Suze van Eijk)–讓普雷斯曼決定與她共度餘生的女人。

「成為一名飛行員」以及「與蘇西結婚」,兩件事情難度都很大:部隊的制度不允許他轉職接受飛行訓練,而蘇西的老爸則是看普雷斯曼非常不對眼。這些阻礙並沒有打擊到我們這位倔強的雞蛋商之子。他寫信給所有他認識的部隊高層、懇切地描述他對於飛行的熱愛。皇天不負苦心人,航空聯隊的長官向步兵團推薦了普雷斯曼,讓他來索斯特堡接受飛行訓練;這讓他得以與蘇西(以及蘇西她爸)朝夕相處,終於獲得準岳父的首肯與祝福。

普雷斯曼終於成為一名合格的戰鬥飛行員,得以翱翔天際;然而,他發現他的志向不僅如此。在航空聯隊裡面,他展現了他的管理長才,很快地成為那群桀傲不馴的飛官的實質領袖。與其說他是一名飛行中尉,他更像是一名熱衷冒險的創業家。當第一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之際,普雷斯曼觀察到了一個潛在的機會——一個讓他考慮退伍來投身其中的事業。

大戰末期,荷蘭與英國透過英國空軍的定期軍機航班運送信件,兩國之間的信息往來大為改善。普雷斯曼與妻子討論他想要退伍並投身航空事業的想法——放棄穩定的生活、投入一個八字都還沒一撇的新產業,這看似瘋了一般的決定,卻獲得了蘇西的支持。而後,他向航空聯隊的長官以及同事介紹了一個「歐洲飛行展」的想法,在確定得到航空聯隊的支持後,他被引薦去與戰爭部長會談;然後,又被任命為代表,去向民間企業家們募款。普雷斯曼就這樣一關又一關,不僅得到了政界與商界的支持,甚至得到戰爭部長的一紙保證:普雷斯曼即刻退伍,但是在籌備執行歐洲飛行展期間,依然享有中尉的薪俸。

事後回想起來,普雷斯曼幾乎說服了全國各界的重要人物支持他如此龐大的計畫,而他第一個說服的對象、也可能是最難說服的對象,正是他的妻子。寫到這裡不禁暖心一笑。

1919年阿姆斯特丹歐洲航空展

北阿姆斯特丹(Amsterdam Noord),是一片巨大的淤泥地,為了建造機房以及鋪設跑道,執行團隊在當地撲滿了細沙,讓地面變得厚實。在普雷斯曼鐵腕的執行下,1919年8月1日,阿姆斯特丹歐洲飛行展順利開幕。威廉明娜女王(Queen Wilhelmina)與荷蘭皇室成員成為飛行展的第一批訪客。在航空聯隊的施耐德將軍與普雷斯曼的陪同下,參觀了當代最大的飛行展。上百架飛機從歐洲各國前來參展,儘管票價昂貴,展會期間據信吸引了超過50萬人次造訪。

展覽不只展示各種飛行器,還開放民眾登上飛機,由駕駛員載著你進行短程飛行(可以想像群眾都樂瘋了!);大會還設立了許多的飛行員聯誼活動,自從一次大戰後、再也沒在戰雲之上遇到彼此的王牌飛行員們,在阿姆斯特丹重逢。玩心未憫的藍天之子們,更邀約彼此參加了展覽期間舉辦的飛行大賽——這讓觀眾們萬分激動:空戰英豪一齊在北海的天空上競技嬉戲。荷蘭的報紙在這半年內每天都會報導歐洲飛行展的大小事。展覽期間每天都有優秀的飛行員進行飛行表演;各國飛行員離開荷蘭的時候,送行的荷蘭民眾眼中甚至泛淚,可想而知當時人們對於飛行員以及航空的狂熱。

歐洲飛行展不只成功了,而且還是盛況空前。荷蘭民眾度過了狂歡的六個月,人人都興奮得像是個小孩:新科技已經到來,新世界就在眼前,曾經遠在天邊的巴達維亞,如今彷彿近在咫尺。狂熱的氣氛中,荷蘭首富范弗立辛根暗中奔走,憑著他豐富的人脈、以及過去精準投資的眼光,很快地就聯合了其他七位荷蘭富商豪紳,決定共同出資120萬荷蘭盾,要成立一個屬於荷蘭的航空事業。

這份計劃書被呈送給荷蘭女王威廉明娜,尋求王室的支持。當計劃書被送回礦業大亨眼前時,他不可置信地看著手上這份文件——女王為這間尚未成立的公司命名了,這可是前所未見:

「Koninklijke Luchtvaart Maatschappij 」(英譯:Royal Aviation Society)

KLM,意思是「皇家航空」。

 

註1:荷蘭航空KLM成立於1919年,雖然不是第一家成立的航空公司,卻是至今存續最久的航空業者。第一家提供飛行服務的公司,是1909年德意志帝國時期成立的日耳曼飛船旅行社(DELAG),於1935年解散;此外,在KLM成立之前,還有總計16家航空公司早已成立,但是紛紛倒閉或是解散。2005年,美國的卓克斯航空(Chalk’s International Airlines,成立於1917年)在佛羅里達發生嚴重空難,機上人員全數死亡,公司在2007年解散——至此,KLM成為現存最古老的航空公司。以歷史悠久來說,目前第二和第三古老的航空公司分別是澳洲航空(Quntas,成立於1920年)以及捷克航空(Czech Airlines,成立於1923年)。

註2:一次大戰前後成立的各國航空公司在營運初期,多半咬牙苦撐。由於受限於飛機機艙過小、無法夜間飛行、墜機率太高等各項因素,導致早期航空公司多半只能提供快遞服務,而且營運成本非常高昂。隨著飛航科技的進步,以及國際旅行需求的提升,在1938年末,KLM才率先達成航空史上第一次損益兩平。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