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問想想】如何成為「最好的」大學?

友善列印版本

自從1983年以來,每年9月《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固定發表「全美最佳大學排行榜」(Best College Rankings),這份評比向來是學生選讀美國大學最具權威的參考指南。

10年來,位於波士頓的東北大學(Northeastern University),在全美大學排行名次跳躍性的成長, 2014年甚至引來《波士頓》雜誌(Boston Magazine)的注意,以專題報導探討東北大學排名快速成長的祕密。這個月剛出爐的2017年美國最佳大學排行榜,東北大學的排名又晉升到39名,跟2006年的162名相比,足足進步123名,可說是近10年來,美國排名成長最快的大學。

《波士頓》雜誌的報導分析提到,帶動東北大學排名成長的動力,除了增進辦學績效外,其前後兩任校長理解到,U.S. News排名將左右學校發展的存亡,於是下了不少工夫,針對排行榜評鑑指標進行優化。

例如,總成績占比22.5%的「聲譽」(reputation),來自各大學校長及高階主管互評的成績,於是在東北大學前任校長弗里蘭(Richard Freeland)任內,他不放過任何一個與其他大學校長和高階主管互動的機會,只為建立雙方良好的互動關係,好爭取對方接受U.S News問卷調查時,可以給予東北大學好評價。

弗里蘭的策略確實成功的替東北大學,在聲譽方面的成績開出向上成長的紅盤。

商業機構主導大學排名

排名這件事,不僅對美國的大學招生造成深遠影響,回到台灣,大學排名也成了國內高等教育新聞當中,少數受到大眾關注的焦點。尤其,每年全球三大大學排行榜,諸如「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泰唔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及「QS世界大學排名」發表時,國內媒體便開始比較今年有哪些大學進入全球百大?台大的排名進步與否?台灣入榜大學數量的增減,是否關乎台灣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等等。

能否擠進全球最佳大學評比的排行榜,也是許多學校作為招生的重點文宣指標。然而,仔細探究全球各大大學排行榜的評鑑機構背景,其實都是商業營利機構或媒體,他們主要業務除了廣告、行銷外,要不就是提供大學策略評估的諮詢顧問公司。其中,來自英國的「泰唔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及「QS世界大學排名」本為一家,後來兩個團隊因理念不合,各自獨立尋找其他合作夥伴另起爐灶。

大學招生進入買方市場

嚴格說來,大學排名也就是商業機構諮詢服務的一環,當然排行評比本身,提供了許多可客觀量化的數據分析,確實有其參考價值。但是把它當作評鑑大學優劣的工具,則有待商榷。

高教擴張和招生人數不足,並非台灣高等教育獨有的處境,包括美國、日本,甚至對岸的中國,大學招生都成了買方市場,必須施盡渾身解數吸引學生入學,包括各國頂尖大學,同樣面臨競爭,尤其全球化開放市場,頂尖大學為了吸引最出色的學生就讀,向外擴張跨國招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才能鞏固學術地位和影響力。

此種現象,在亞洲尤其明顯,如同近幾年來,包括香港、大陸、日本、新加坡等鄰近國家的大學,紛紛到台灣招生,鎖定的都是學測級分超過70以上的菁英。頂尖大學們想要的是全球或區域大學評比的排行,於是商業評鑑機構為了滿足大學展現頂尖排名的需求,除了綜合的學校排名外,同時也增加了諸如最佳亞洲大學排名、理工大學排名等五花八門的排行榜,因應不同類型大學爭取排名往前上升的迫切感。

究竟什麼樣的大學,才是好大學?不能完全否定,商業排名機構提供的客觀數字和價值。但是回到原點,該思考的是什麼樣的大學,才是符合個人學習需求和生涯規劃的學校,應該才是根本的問題。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