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市長與性別的隱微侵犯

友善列印版本

日前羅馬選出新任市長維吉尼亞‧拉吉(Virginia Raggi),許多媒體在報導時都提到她是「美女」市長,描述她的性別氣質與身體姿態。例如有新聞報導一開頭就形容她「深邃五官和一頭烏黑長髮,下個月才將滿38歲」,新聞第二句又繼續說她「長相清秀、打扮樸素充滿鄰家女孩氣質」,連搭配新聞的圖片也是她在記者會整理頭髮的模樣。儘管新聞記者後來也很盡責地為讀者整理重要資訊,但就新聞標題和寫作來說,彷彿關於這位新市長最關鍵資訊就是她真的很美,舉手投足都美,而她市政理念與願景都是次要議題,一切都可以稍後再說。

暫且不論「美女」是否有客觀定義,這種強調「美女」的新聞報導近年來越來越普遍,但大多數時候新聞當事人的美貌卻跟該新聞事件毫無關連。舉例來說,前一段時間,桃園動物保護教育園區園長簡稚澄自殺死諫政府改善動保政策,主流新聞媒體標題幾乎一致稱她為「美女動保園長」。即便是這麼嚴肅且悲傷的新聞,媒體依然堅持消費她的外貌。

美國心理學家隋文(Derald Wing Sue)認為當代直接的暴力侵犯與歧視越來越少見,取而代之的是日常性的微小歧視與偏見,他稱之為隱微侵犯(microaggression)。這些侵犯都非常細緻,甚至表面上看起來完全無害,以致於許多侵犯者往往沒有意識到自己歧視行為。隱微侵犯長期累積下來不但會造成個體心理傷害,更系統性地維護了既有的社會不正義。例如在美國的亞裔人士普遍都有經驗被問:「Where are you from?」這個貌似無害的問題預設了亞裔必然都是外來者、不是真正的美國人,也難怪亞裔美國人經常有次等公民的感受。

性別的隱微侵犯經常發生在一邊稱讚女性的外貌,一邊忽視或弱化女性的能力或其他特質。2013年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稱讚加州總檢察長哈里斯(Kamala Harris)是「全美國最漂亮的總檢察長」,就被批評是白宮男性中心的政治心態作祟,總是把有能力的女性看作花瓶。

當新聞報導不必要地稱呼新聞當事人為「美女」,大力讚賞女性的外貌時,閱聽人也被導向檢視她們的外貌。在近日羅馬市長選舉的報導裡,媒體紛紛標註新市長為「美女」,耗費大量的新聞版面、時間討論拉吉的外貌、家庭、婚姻狀況,也同樣模糊閱聽人瞭解她選擇市長的初衷與政治關懷,以及第一位女性羅馬市長的性別政治意涵。此外,嚴格說來,媒體偶而也會用同樣手法報導男性專業人士,但很少會如此高調、密集檢視他們的身材外貌。

固然不分男女,許多人都希望自己外貌好看,而誇獎一個人長得好看也不是壞事。然而,當媒體和社會主流遇到女性總是優先檢視她們的外貌,並站在異性戀男性的位置凝視她們的美麗,而不是她們的能力、知識、特質,這已構成對於女性的隱微侵犯,限縮女性的專業發展空間,並貶抑她們對於社會的貢獻。身為閱聽人,我們也必須抗拒媒體一再引導我們去檢視女性美不美,並且質疑這些不必要的「美女」標註到底是想討好誰的目光?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