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要展現新南向政策商貿基地的雄心壯志

友善列印版本

蔡英文政府在總統府成立「新南向政策辦公室」及國家級「東協與南亞研究智庫」,希冀以人為核心的五年期對外經貿新戰略,積極推動與東協及南亞地區之人才、產業、投資、教育、文化、觀光、農業等發展密切的雙向交流及合作。是以,新南向政策企圖將台灣最擅長的資通訊科技、金融產業、智慧機械,甚至物聯網發展脈絡等都納入之,而地方政府在新南向的政策網絡中有很大的發揮機會,尤其高雄具有物產、運輸、工業等優勢,非常適合作為新南向政策之商貿基地之前沿。高雄近年來亦推動產業結構的轉型,將數位內容、綠能、觀光、創新等產業引進高雄,增加高值服務業產值,對於台灣強化在東協地區的產業供應鏈將大有貢獻。

高雄本身就是南進的基地

日本曾將高雄作為其南進政策的基地,高雄市自1979年升格為直轄市後,台灣就一直維持著有臺北與高雄,一南一北的兩個直轄市的格局已久。而高雄市座落於全世界少數難得的深水港周圍,在明清時期及日據時代即已是與東南亞的通商港埠,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使得政府開始規劃中油、中鋼等大型國營企業位於海運便利的高雄市。然而,高雄近年來在經濟發展及產業升級均面臨很怕的瓶頸,尤其從地方制度法修正後台灣突然冒起六個直轄市相互競爭,馬英九政府時期推動「縣市合併」及「自由經濟示範區」並沒有對高雄產生質變,高雄成為南北均衡、區域均衡、環境均衡發展的指標,高雄在台灣第二大城市的保衛戰中面臨極大的挑戰。

亞太地區彼此的合縱連橫關係,都可以從港口城市的發展脈絡來追尋蛛絲馬跡。事實上,港口城市發展的活動演繹過程可視為一價值鏈,而一個城市有沒有價值,不僅要看這個城市能否創造更強大的經濟實力,更重要的要看這個城市能否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質,以及為其市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發展機遇。高雄地區在產業分佈與結構勢必重新審視其內涵,尤其是如何建構出高雄地區的創新前瞻產業,讓高雄地區產業能形成相輔相成的產業鏈,以發揮產業群聚效益,進而提升高雄產業競爭力和東協地區的連結能量。事實上,高雄擁有多處工業區與加工出口區之外,更設有科學園區、多功能經貿園區、自由貿易港區與環保科技園區等不同型態與功能的產業園區,具備強大產業基礎。

新南向政策商貿基地的關鍵:強化金融服務

高雄自縣市合併以來,已成為台灣最重要的工業發展重心,高雄倘若要設法轉型為經貿中心,金融服務業的強化絕對是充分條件,該充分條件勢必得吸引國內外金融業者進駐,為高雄地區產業發展及商貿基地提供穩定的金流,對新南向政策之商貿基地將打下紮實的基礎。自由經濟示範區從政策規劃至目前政策合法化的難題,對高雄的整體競爭力缺乏外部政策資源的引入產生困境,尤其高雄缺乏金融服務業的挹注最為缺憾。當前全球金融服務政策是以「虛擬化」為主,但本身卻無法發揮產業群聚的效應,金融業如同點染其他產業發展的火柴棒。

相較其他五都,高雄在物產、運輸及工業上其實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依據其地緣位置、港口優勢及產業利基,執政者倘若能強化「金融─物流─人流」三位一體的國家產業政策資源挹注,整合製造業、金融業、物流業、運輸業等組成國家產業生態體系,結合本身推動多年的文創、會展、遊艇、觀光等產業發展,高雄勢必成為南台灣的金融中心及最適合發展新南向商貿的基地,希冀高雄展現出新南向政策商貿基地的雄心壯志。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