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人術】 萬世流傳的台灣傳奇畫家:張萬傳

友善列印版本

「生活中展現的藝術才是最真實的。」──張萬傳

5月28日是台灣前輩畫家張萬傳的生日,我們特別介紹張萬傳的人生故事,一起來緬懷這位台灣值得紀念的人物。

張萬傳(1909年5月28日-2003年1月12日)出生在日治時期的淡水,父親張永清任職於淡水海關,母親張王安則是家庭主婦。張萬傳的取名很有意思,因為父親期盼已久終於在33歲得子,在那個年代算是「晚年得子」,因此特別為他取名「萬傳」,除了有台灣話諧音「慢傳」之外,也期許兒子未來能夠「萬世流傳」。

最愛的故鄉淡水

小時候,張萬傳隨著父親職務調動,除了淡水以外,也往來基隆、陽明山和大稻埕等地,但是他對從小出生的故鄉淡水情有獨鍾,堪稱是畫淡水最多的台灣畫家。晚年,淡水白樓因為道路拓寬要被拆除,他一聽到消息,立刻捐出畫作,要為歷史性建築找尋一線保留生機。遺憾的是,他的請願沒有成功,最後淡水白樓還是遭到拆除。

求學的過程,張萬傳因常搬家換了幾所學校,15歲才從士林公學校(今士林國小)畢業,畢業後再就讀士林公學校高等科。

張萬傳到畢業後才真正接觸美術,走上藝術的人生路。當時投身礦業的水彩畫家倪蔣懷成立「台灣水彩畫會」,更獨資創立「台灣繪畫研究所」,請來專業師資包括石川欽一郎、藍蔭鼎陳植棋等人,栽培想要學習美術的台灣青年。張萬傳加入「台灣水彩畫會」,也報名參加「台灣繪畫研究所」學習基礎的素描和水彩繪畫技法。人生際遇總有難以言喻的巧妙,他在這裡認識年紀相仿的洪瑞麟和陳德旺,三人一起在這裡學畫,一起負笈東瀛,後來都成為畫家,更是終生好友。

知己同赴日學畫

日治時期的台灣,沒有美術專科學校,也無開設美術相關科系,若要學習學院派美術,非得到日本不可。首先到日本學習美術的是黃土水陳澄波,他們先後考取日本美術最高殿堂「東京美術學校」,更破天荒地接連入選日本帝展。在殖民統治的年代,台灣本土藝術家作品能夠入選帝展,比街頭一百次演講還要更振奮人心!後續陳植棋顏水龍廖繼春李石樵李梅樹等相繼赴日,在「台灣繪畫研究所」老師陳植棋鼓勵之下,張萬傳、洪瑞麟和陳德旺三位知己決定一起赴日學畫。

到日本後他們三人一起進入帝國美術學校西畫科學習,除了學院派之外,同時也接觸到法國巴黎派和日本野獸派等新興藝術畫派。個性豪放爽朗的張萬傳,和學院派顯得格格不入,他曾說:「當時在日本學畫,正逢野獸主義初期,那粗獷的線條、豐麗的色彩,簡直與我的個性一拍即合。⋯⋯感覺真是痛快淋漓!」

二二八逃亡生活

從小四處遷居的張萬傳,曾笑談自己年輕時從在固定一地停留超過六個月,他即便負笈東瀛,也常往來台灣、廈門等地。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他回到台灣定居。卻怎麼也想不到,1945這一年,是如此痛徹心扉的一年。張萬傳的二弟在戰爭時是台籍陸海軍志願兵,戰爭結束後卻音訊全無,再也沒有回來,經歷失去弟弟的痛苦,同一年父親又驟然去世,短時間內面對至親手足的死別,讓他久久無法平復心情。

回到台灣的張萬傳,受聘於建國中學。受限於學校教員編制問題,體型高壯的他也被指派負責體育課,同時要訓練建中的橄欖球校隊。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有理想的建中師生也組成抗議隊伍,引發和軍方的衝突,建中校長陳文彬被逮捕,張萬傳也被列入黑名單,張萬傳在好友勸說下,展開逃亡生活。他先到小時候曾居住過的陽明山躲避,而後再避居金山,投靠在金山開診所的弟弟張萬居。

畫魚人生一甲子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在大的時代裡,個人正如一葉扁舟,逃亡的日子裡由於金山萬里靠海,張萬傳每天乘船出海捕海,能捕到多少魚,就吃多少魚。張萬傳愛吃魚也愛畫魚,不管是什麼魚,秋刀魚、白鯧魚、石斑、四破魚⋯⋯,信手拈來甚至直接在宴客餐桌上即席作畫,連桌邊的醬油和菸灰都用來當作畫魚的顏料。

由於這段逃亡經歷及自己濃厚的愛魚情感,因緣際會成為藝術家的創作特色。張萬傳最出名的創作特色就是「魚畫系列」,畫了一甲子的魚,晚年甚至媳婦每天會到市場買新鮮的魚,先給張萬傳畫過之後,才拿來烹調。

張萬傳畫筆之下的魚栩栩如生,雖然只是平凡的魚,畫家之眼用高度敏銳的觀察力,將每一條魚都畫出不一樣的姿態。

永遠的在野畫家

走過逃亡歲月,張萬傳再回到學校教書,教美術也教體育。他告訴橄欖球校隊學生Do your best,這股只求付出的執著精神,也符合張萬傳一生的創作實踐。

張萬傳對學生說:「桌上若有十二道菜,不要道道盡吃。人生如此,作畫取景也是如此。割捨之餘,才能懂得品味。」

他一直不是學院派主流畫家,因為喜歡畫畫,即使遇到困頓環境還是持續不斷地作畫。從學校退休之後,張萬傳將退休金分成兩半,一半留給妻子家用,一半作為自己的旅費,他走訪美日歐,特別是來到他最嚮往的巴黎,這也啟迪張萬傳藝術之夢的心靈故鄉。

張萬傳一直作畫到人生的最後一刻,95歲時在家辭世。家人妥善保藏他的畫作,連生前未完成的最後遺作都還放在畫架之上。即使畫室的主人不在了,後代用心地守護張萬傳的所有創作。

父親為他取名「萬傳」,期許他能夠「萬世流傳」,張萬傳沒有讓父親失望。藝術家生命有限,創作與精神卻能長存。他一直不是學院派主流畫家,甚至因為反制度的個性,遠離畫壇主流畫會;或許因此沒有得到掌聲及喝采,他卻始終堅持創作自由,是永遠的在野畫家。

張萬傳的創作很特別,描繪主題沒有壯闊的大題材,畫裡呈現的是自然的生活情感,張萬傳說:「生活中展現的藝術才是最真實的。」 張萬傳的一生不只是台灣近代美術史的縮影,也見證了台灣從日治時期、戰後國民政府來台,由戒嚴走向真正的自由民主。他的一生都投入給藝術和教育,用畫筆留下最美好的台灣,生活展現真實的藝術,藝術增添了生活的色彩。

有第一流的文化,才能創建第一流的國家。張萬傳代表的就是台灣的文化力,我們要將這股真善美的人文精神繼續傳承下去,讓台灣真正成為一個文化豐富又多彩的第一流國家。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