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想想】 AOA成員不知安重根VS.主播不知陳澄波,你也跟著罵?

友善列印版本

去年7月初,一名住在高雄的收藏家,住宅被小偷闖入,其所珍藏的台灣知名畫家陳澄波的作品遭竊。一位TVBS主播在播報該則新聞時說出:「收藏家拿出20萬懸賞金,希望全民一起來抓小偷,陳澄波本人也相當緊張⋯⋯」

陳澄波是日治時期,台灣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但早在228事件時,遭國民黨軍隊逮捕殺害。該名主播播報的影帶被上傳後,在網上引發撻伐聲浪,批評「TVBS統媒不意外」、「腦殘媒體、白癡記者」,甚至有名家斥責「智能無下陷」,引發社會一陣喧嘩,事件以該主播遭電視台短暫停播告終。

今年5月初,南韓女子偶像團體AOA隊長智珉,在以自家團體為名的電視節目上,要完成任務。節目橋段中,她必須與團員雪炫在製作單位事先準備好的歷史或時事名人的看板上,填上每個人的正確姓名。

看板上,映入眼簾的,是在中國哈爾濱行刺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被視為「民族英雄」的安重根。在南韓,人們通常以「義士」稱呼他。但看在這位25歲的少女中,對眾所皆知的歷史人物毫無概念。

攝影師對完全生疏的兩人給了提示說:「與伊藤博文有關」。仍感疑惑的智珉說出:「是金斗煥?」沒想到,就這幾個字,在南韓掀起大浪。

這號人物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他是近年帶著三胞胎出演綜藝節目而重振聲勢的演員宋一國的外公,其實在歷史上也可謂傳奇人物。

出生於抗日運動世家的金斗煥,領導黑幫集團與日本政府對抗,卻在殖民結束後,打著反共大旗,襲擊左派人士;在當選國會議員後,金斗煥為質詢三星集團的走私事件,當場朝總理與閣員丟大便,而成爭議人物。

雖然在死後,因為電視連續劇將其塑造成「義賊」、「俠客」的形象,受到不少人歡迎,但將出身黑幫的暴力份子與民族英雄相比,許多閱聽眾無法接受,「無腦藝人」、「身為國民,真是感到羞恥」的批判,排山倒海而來。

在撻伐聲浪之下接踵而至,新歌又將發行,承受極大壓力下,智珉在發表會上,流淚道歉。

台灣與南韓相繼發生公眾人物對歷史不理解的出包事件,引發的是公眾的憤怒與對當事人的言語攻擊。但事件背後,都存在著人們對歷史認知的「刻板」期待,還有對體制環境可能造成歷史認知缺陷的漠視。

在台灣,陳澄波絕對是重要的人物。但這名字要真正出現,要等到政黨輪替前後這段時間,台灣史的內容逐步放入課本中,獨立成冊,才有被提及的機會。此前,台灣中學生的課本,只有中國史地與以國民黨為本位的價值觀,包括嫩江省、安東省、西康省等這些在「新中國」成立後,不復存在的名詞。

就連我自己,國中時期正好是陳水扁執政中期,首次看到「陳澄波」這名字,並不是在歷史教科書,而是在美術課中讀到。但在注重升學的彼時,美術課通常都被借來上其他正課,又有誰會好好翻閱美術課本,認識陳澄波這個人?

短暫返回台灣時,我曾問過做為嘉義人的母親,連她並不知道陳澄波是誰,身旁「本省」出身的長輩們,都對此人毫無所悉。

多半的台灣中老年族群,從小接受過國民黨本位史觀、刻意忽略台灣內容的史地教育,但下至網友、上至以網路輿論為風向的媒體,把「認識陳澄波」炒作成「基本的歷史常識」,卻沒人反省這是過去的教育體制所導致的惡果。而就算知道陳澄波,台灣歷史還有陳文成、美麗島事件、鄭南榕自焚等重大事件,還沒廣被被眾人所重視。

類似情況也出現在南韓。這些偶像團體成員,在萌芽階段,可能忙碌於選拔與成為練習生的長期訓練,根本無暇於課業,但在民族主義與愛國心強烈的南韓社會,無人指引他們理解歷史的重要性,輿論只認定這是「基礎知識」,而對正值青春年華而犯下錯誤的偶像,予以譴責。

但人們對歷史的無知,並非單一個案。祥明大學歷史系教授朱振五,拿出了不久前於歷史學科研討會中,針對某個女子高中60名學生所做的調查結果。1932年,在上海舉行的日本人侵略勝利儀式中,朝鮮人尹奉吉拿著炸彈當場向主席台丟擲,讓他在韓國史上被奉為「抗日英雄」,但在女高的歷史測驗中,有4成學生將丟擲炸彈者回答作安重根。

同樣測驗中,被問及「是誰發動1961年的516軍事政變」時,有6成學生回答「全斗煥」;事實上,奪權的人是朴正熙,全斗煥要等到18年後才在歷史舞台上登場。這樣的施測結果,顯示年輕人對歷史的誤解,不是偶然現象。

對AOA事件,朱教授公開評論道:「節目並非現場直播,我認為,為了呈現樂趣的效果,連影帶都沒編輯處理,就原封不動播出來的電視台,是不是應該自覺要負更大責任?」

對學生無法答出正確的歷史答案,朱教授表示:「包括教育部長在內的公職者,才更令人心寒。如果以大韓民國總統、部會首長和國會議員為對象,讓他們接受歷史測驗,會有怎樣的結果呢?」

去年,台韓先後爆發政府強行主導修改歷史課本的爭議事件。兩國執政者都希望推動自己認為「正確」的史觀,但都沒想到,許多年輕人,對斯土斯民的理解,可能處在「崩解」甚至「毫無基礎」的狀態中。未能體察現實,當權者卻急著花費更多心力,要將歷史轉化為政治工具。

而對犯下「歷史無知」的當事者予以撻伐的媒體與大眾,為了有人不認識重要歷史人物而感到憤怒,歷史之於兩國輿論來說,似乎只是作為名詞背誦的體現。

歷史不只是事件的單純記憶,它的意義在於,透過對過往人類與世界的互動行為過程,給予釐清、理解與思辨,作為對當下與未來事件的分析典範與前車之鑑,它同時影響人類日後對自己身處環境的認知。

單純的「知不知道此人」從來就不該成為我們看待歷史的最終態度,在人們強烈批判當事人的同時,台灣和南韓都必須反思「怎麼樣的環境」甚至「何種權力與企圖」讓人們知道或不知道過往的世界,並予以警惕。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