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南進變難進

友善列印版本

近來甘比亞斷交事件再度炒起外交雪崩的舌戰,無論內外都呈現一股對總統當選人蔡英文的「92壓力」,可說是520新政的前哨戰。從蔡英文的回答不難看出,民進黨政府早有心理準備,甚至透過媒體釋放出新南進政策的風向球,企圖為台灣找出外交生路。不過,斷交歸斷交、南進歸南進,這完全是兩回事,不宜混淆討論。就前者來說,台灣應已認清,從烽火外交到活路外交,其實都難脫中國擺佈,盡人事即可;但就後者來說,這卻是台灣未來發展的重要關鍵,必須嚴正以待。

首先,台灣要了解,在東南亞也有著中國龐大的影響力。從日中相爭高鐵建設即可看出,對於近在咫尺的東協諸國,中國同樣將之視為是外銷產能的新市場與分散成本的新工廠。以我常駐的泰國為例,日本自二戰後長期投資,在FDI上仍是高居首位,但中國頗具後來居上的姿態,特別是數量龐大的旅客,為泰國帶來鉅額觀光收入。又因為近年泰國政變,軍政府長期執政,與西方世界疏遠,中國正好與之交往,趁機將勢力範圍由寮國逐漸擴張至泰國。這種不擇對象的外交手段,亦可見於馬來西亞,身陷收賄醜聞的首相納吉布,尋求中國的奧援,企圖轉售國有投資基金的一馬發展公司部分事業體股權,而基於馬新高鐵與地緣政治需求,中國也樂得接受,可以想見其話語權在大馬將更有力道。

因此,南進政策的戰略中心不該是大張旗鼓的較勁,那樣只會落入既有的窠臼,無法達成效益。如蔡英文強調全面性南進,不限於政府外交或經貿,是一個很好的開始。目前,台灣對東南亞的想像仍停留在相當表面的階段,若要成功南進,文化軟實力才是主軸。以觀光為例,民進黨新政府已透露出欲拓展東南亞旅客來台的計畫,我早在〈南向正是時候〉一文中提出應以日本為師,放寬簽證等條件限制,這不是為求彌補中國旅客之失(事實上也不可能),而是要進一步促進台灣與東南亞之間的關係,亦能藉此凸顯台灣主體性。相對於中國旅客來台探索祖國寶島,東南亞旅客有興趣的是台灣的人文風景。幾乎來訪過的泰國朋友都告訴我,他們之所以來台灣,是因為台灣似日本,卻又有自己的特色,另外便宜的物價與美食,更是發展觀光的利基。
 

再以教育為例,台灣應當發揮漢語教學的優勢,讓對中華經濟圈有興趣的東南亞朋友,可以來台灣短期進修。像是我一位泰國朋友,本身就以中文為主修,後來到了台灣某大學交換,現在回國已在駐泰國經濟文化辦事處工作,充當兩方的溝通橋梁。在這其中,台灣自然會面臨中國的挑戰,但保持本身特色就是我們的優勢所在。以我另一位泰國朋友為例,她在曼谷首飾設計圈小有名氣,也在中國、香港、台灣都可見其品牌,但她選擇到台灣進修漢語,原因是「除了作生意,盡量少與中國人打交道」,因為她在上海吃了不少悶虧。

最後,要提醒台灣,發展文化軟實力並非朝夕之功。如我在〈泰國隨筆:一個台灣家族在曼谷的故事與參照〉一文中所示,「酷日本」與「韓流」除了硬體上的交鋒,文化產業上的交手此起彼落,而台灣顯得落後許多。但這並不是絲毫無解,一個泰國朋友曾告訴我,以《流星花園》的台日韓版本來說,她覺得台灣道明寺最帥;《惡作劇之吻》呈現的台灣場景,讓她留下深刻印象,那也是台灣偶像劇的黃金時代,顯見只要用心經營,仍有取勝之道。可惜的是,在中國磁吸下,這部分的人才大量流失,要再現恐怕很難。未來新政府若要使南進奏效,勢必得通盤調整既有的文化政策,培養新一代的「台風」。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