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想想】 罵「扁團隊回來了」,根本是酸葡萄心態

友善列印版本

蔡英文公布林全為未來閣揆的新人事後,陸續又浮現一些部會的人事傳聞。國民黨有心人士批評,這些名單都是「扁政府人馬」,「扁團隊又回來了」。暗指扁政府所有的過錯、問題,未來蔡政府恐將重蹈覆轍。

這種說法,不只毫無根據、毫不負責,充滿酸葡萄心態,更完全忽略了過去八年來,民進黨為執政所做的準備工作。

要執政,首重「人」。人,絕非只關注檯面上的政務官,檯面下、中高階以降的執行者,更是執政成敗的關鍵。

2000年扁政府執政當下,最難以迴避的問題,也正是「沒人」。沒人,不只單指缺乏有經驗的高層官員,也包含中低階的執行人員,諸如有公務部門經驗的機要人員,和幹練願配合的文官。

就如同「喇叭」邱義仁一再向民進黨陣營所強調的:政黨輪替不能只是上面最高那一層的人更替,政策要能推得動,靠的是中層與下層的執行,這是過去扁政府八年執政的教訓。

2016和2000年最大的不同,就是民進黨有相對充沛、且地方執政經驗的「執行人員」,無論是文官或機要皆是。(反觀馬政府,在不與地方派系妥協的意識形態下,大量捨棄了懂地方的執政幹才)

要談到人才培育問題,必須從民進黨「地方包圍中央」戰略開始說起。1989年,民進黨人士張俊宏主編的《到執政之路:「地方包圍中央」的理論與實際》一書中,就提及這個宏遠的戰略概念:民進黨透過縣市長選舉逐步取得政權。

但這個戰略的「外溢效應」,從事後來看,不只是取得執政權,更是培養出許多地方執政的人才。

1997年底,民進黨取得12縣市的執政權,為民進黨獲得不少地方資源;1998年底,謝長廷又拿下高雄市。民進黨執政縣市多達13席,其勝選氣氛,可比2014年的地方選舉。

但不可諱言地,1998到2000,只有兩年的人才培育和歷練時間,對於要撐起整部國家機器,遠水救不了近火。

相比2000年阿扁初接總統的人才困窘狀況,2016年的民進黨已非吳下阿蒙。

儘管失去八年的中央執政權,但無論在民意機關、地方縣市的人員,乃至於當年執政八年所培育的機要和文官,都是民進黨未來執政的無形人力資產。

這些人才庫都是真正打過實戰、一步一腳印,協助綠營執政的人才接班梯隊。

別的縣市不說,光高雄和台南的執政成員,就曾接受過兩次災害(氣爆、震災)的洗鍊。單在救災、防災的執行和應對上,都累積一定的珍貴經驗,這絕非有錢就能買到的寶貴歷練。

此外,在許多綠營執政縣市,機要人員都接受過公部門的洗禮,逐漸累積了和文官系統打交道的經驗,和政治判斷;另一方面,在地方執政過程中,執政首長又能發掘出值得為國家所用的中高階文官。這些都需要長時間的經驗累積、人才培育,才有辦法看到的成果。(就這一點,也是國民黨的危機)

2000年,陳水扁執政之初幾乎沒這些條件。但2016年,蔡英文卻擁有這些寶貴的資產。

也因此,民眾對民進黨未來的執政,勢必更加期待;對蔡英文團隊的壓力,將遠比陳水扁更大。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