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主權基金需要整體戰略思維

友善列印版本

總統當選人蔡英文擬成立類主權基金,投資五大產業,媒體的報導分析大多著眼於資金來源、投資標的、基金管理和法源等問題。然而,此項議題需要有更深入的整體戰略思維。

計畫經濟VS市場經濟

在探討整體戰略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主權基金對經濟所造成的影響。不管是主權基金或是類主權基金,政府在經濟體系中都扮演一個積極參與的角色,政府決定將資源投入或引導至所規劃的產業,無形中干預了市場的自由運作與分配。在經濟體系的分類上,主要有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計畫經濟是指國家在生產、資源分配和消費等方面,都由政府做好事先的規劃。市場經濟是指在上述的經濟過程中,完全由自由市場的機制來做引導。

以現今全球的情況來觀察,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是採取絕對的計劃經濟或是絕對的市場經濟,大多是兼具兩者的混合經濟體系。即使號稱市場經濟的美國,在過去面對中海油出價收購優尼科石油公司時,仍以國家安全及戰略考量當藉口,運用政治力來阻擋交易。以計劃經濟起家的中國,雖然仍有五年一次的經濟規劃,但實際上的運作卻以市場經濟為主。因此,各國雖有各自的經濟體系,但政府需要干涉多深,則應該因應時勢而有所不同。以這樣的角度來思考主權基金的設立,首先要探討的,便是整體戰略,而並非一些枝微末節。

全球經濟VS台灣GDP

GDP是由民間消費、政府支出、投資和淨出口所組成。根據主計處的資料顯示,台灣去年底GDP的組成約為民間消費52%、政府支出14%、投資20%和淨出口13%。在全球經濟復甦疲弱、大陸供應鏈威脅、以及各國在貿易協議的合縱連橫等情況下,政府對於台灣GDP的組成比例,是否該因應局勢的變化,做適當的結構性調整和引導?而主權基金在結構性改變後,能否與國家的大方向結合,進而發揮整體的綜效?如果窒礙難行的話,是否該思考放棄主權基金的構想,朝著完善制度與法規的方向進行,讓市場經濟主導發展?

舉例來說,假使未來經濟持續不振,民間消費還能持續嗎?政府在財政困窘、開辦長照制度等福利支出之際,還有能力再以財政政策擴張經濟嗎?另外,台灣在稅制、人才引進和投資環境不佳的情況下,能夠吸引足夠的資金和人力嗎?在國際貿易上,未來如果台灣被排除在TPP和RCEP之外,企業有其他優勢和他國競爭,以淨出口帶動經濟成長嗎?凡此種種皆是主權基金之上的結構性思維,需要整體上的戰略布局,非僅靠主權基金就能解決問題。

台灣戰略VS競爭對手

在經濟學的賽局理論中,主要是研究個體的預測和實際行為,並研究相互影響下,所採用優化的策略。在競爭的環境之下,各方除了努力達到自己設定的目標外,也要考慮對手可能的應對方案以及對自己造成的影響。以目前媒體的報導來解讀,蔡英文的類主權基金將投資在生技醫療、綠能科技、物聯網、智慧機械和國防產業等。假使將來基金確定設立、投資內容明確,難道我們不該考慮其他競爭對手和中國的反應嗎?在動態的競爭環境中,當台灣提出一項策略的時候,其他對手也可能抄襲或採取相對應的行動,結果將使預定達成的效果大為減弱。所以,確認規劃之後,蔡英文團隊也要擬定多套劇本來因應他國的反應。

當然,國際上沒有絕對的競爭對手,即使是貿易上或政治上的敵人,都有可能因為相同的利益而結合。同樣的道理,台灣也可以尋求主權基金投資的合作夥伴,配合國家整體的戰略,讓投資發揮更好的功效。但與此同時,政府還要注意其他產業的發展,切勿將資源過度投入在五大產業之中,忽略了原本極具競爭力的產業,以免被競爭對手趁虛而入。

蔡英文「整體戰略說」

前一陣子,民進黨立委提出廢除國父遺像,蔡英文就隨即要求立院黨團對議題的設定要有「整體戰略思維」。這樣的思考模式對於台灣的未來相當重要,也就是在各項議題和政策上,不能只是探討單一項目,也要考量對整體的影響,不能只設定靜態的運作,還要思考動態的互動。對於類主權基金這項重要的議題,筆者期待蔡英文團隊也能展現整體的戰略思維,並且在取得共識之後,運作出更多的應對策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