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為何總是一片藍天

友善列印版本

這篇文章,重點是在於陳述小英總統故鄉屏東的一個山地小區域所呈現原住民支持國民黨的樣貌。同屬山原立委的高金素梅委員與孔文吉委員和平原選區的選舉生態也因著組成族群的不同而不在討論範圍內。還有,如果內建看到國民政府、國民黨這幾個字會心臟病發的,請小心服用,只是不看或許會錯過點什麼我們沒有思考過的角度。

記得幾年前曾在陳其南老師的課堂上聽過一個有趣的觀點,日治時期的台灣人,由於日本人將殖民地當作國土進行治理,將明治維新後日本化的西式教育與科學制度帶進台灣,台灣在當時已先被帶進國際社會與現代化思潮,以及啟發或觸動當時被殖民者更深化的「民主」思潮,地方仕紳領著民眾靠著台灣民族主義準備轉化台灣成為民族國家的運動。

於是我開始思考,那我和我的家鄉屏東山區的魯凱族原住民呢?本族真正的現代化發生於國民政府60年代四處造橋鋪路以後,魯凱族社會此時才真正與現代國家接軌,而不再是清領和日治的「土牛(或隘勇)特別行政區」。 有人會說,這是萬惡的資本主義社會侵蝕了台灣原住民文化,也對。事實上,一開始也就是資本主義讓台灣原住民品嚐到了現代化的便利,以及原住民對於「多元民主國家」的新想像。

而那些對國府反感的台灣人,歷經清領日治,隨著各個殖民政府的治理手段,大多還是將後山視為化外之地,雖然還是有著一些當牽線人的貿易者、或通事的存在,可是當時一般常民,對於原住民「魁儡仔」(註一)、「番仔」的稱呼,都不是中文,而國府此時視山地人為「同胞」,情感連結上比起具有疏離感的稱呼,就是不同。

更不用說當時炸山開路推廣國民基礎教育的「老芋仔」很多都深根當地娶妻生子。這些人的後代後來也因為注重教育,許多人進到政府、軍隊、學校,或在其他領域發展,走出比做農做勞工更輕鬆的路。也或許可以這麼大膽推論:「國府給了原住民除了拿刀槍流血以外可以抗衡平地人更好的力量」。一如教育讓一個農家小孩翻轉成元首的勵志故事。

為什麼山上的原住民常拿民進黨當負面舉例教自家小孩,並不單純只是電視看到的衝撞體制這麼簡單就能造成,至少在屏東地區生長的我,成長過程中長輩或多或少都透露出,過去那些嘴裡叫你魁儡仔、番仔,稱呼家母為「矮仔種」的人們,都剛好跟民進黨支持者,廣大的屏東鄉親大多重疊。有人會認為這什麼時代了怎麼可能還有人這樣說話?今年2016年,雖然人數減少中但還是有,或者是在原住民面前小心的不要提及這個詞彙而已。

國府來台帶來現代化,一如日本為當時的台灣帶來了現代化。台灣人喊著台灣的民主要摒棄國民黨,是因為國民黨打壓已經快要成功的台灣民主運動,可是這裡的原住民長輩的民主化進程,卻是跟著國民黨一起脈動、一起呼吸的。馬總統把我們當人看或許是一種很不可思議的話語,但過去我們是番是魁儡有比較能接受嗎?連人都不是。原鄉發展被國民黨的裙帶式資本主義搞得亂七八糟為什麼還幫它說話?可是這裡的原鄉發展遇到了困境,出來解決(雖然解決方案不甚理想)的,還是國民黨的民眾服務站。若不是國民黨深耕地方,怎麼會有這麼深厚的基礎?是原住民本來就「青番」,聽不懂人話?

受過高等教育的原住民青年,看了許多現代化民主政治、新政治想像,覺得過去那套全部職位都當里長做很過時、格局很小,可是這套模式換個角度想何嘗不是過去族群共同的情感連結模式,共食、換工、分享?我過去也總會不小心的以為國民黨在原住民地區的組織扎實、滲透徹底,由內而外的取代或破壞了原有的領導系統,所以結構性的相互共生依存,產生了排他性。卻沒想過排他性的產生可能不是來自國民黨,而是原住民與其他族群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排他性,可能也沒想過部落傳統的領導系統會移轉進入國民黨地方體系。

我們想要改變,或許不應該歸咎老人都投國民黨,只是一種時代悲哀,就劃在論範圍以外,這樣的論述讓我們看起來很像是要等長輩們死光光,我們就正式點亮原鄉了。而是,我們能不能用自己討厭的方法進入,讓他們看到真正點亮台灣的一天?

 

註一:也有一說屏東地區河洛語稱呼的「魁儡仔」是當地住民自稱:Kacalisiane(我住的比你深山;排灣住比平地人高,魯凱住比排灣高)的音變口譯,即便是音變,在後來山上的住民熟稔河洛語後,也賦予了「魁儡仔」的負面意義。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