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過後,台灣政治將走向何方?──「大眾主義政治」(Populism)作為第三勢力的唯一出路?

友善列印版本

第三勢力在台灣近年來一連串的大型公民運動中迅速崛起,從主打白色力量而在2014年高票當選台北市長的柯文哲,到以全新風貌加入2016大選的時代力量、綠社盟、基進側翼等,大量不曾踏入政治圈的素人快速組成各種新興政黨進入了台灣的政治領域。

這一波由公民運動所帶領的地三勢力在台灣的政治版圖中突然崛起的效應,是許多這幾年來活躍於公民運動的組織者和學者努力的結果,他們大多認為這一股社會力的變化意味著台灣公民社會的興起,訴求進步價值的政黨開始能夠在政治上社到台灣選民的期待,因而開始嘗試踏入政治。

然而,為什麼這些同樣訴諸公民社會進步政治路線的新興政治力量,會在選舉結果上命運各異?便成為了選後熱門討論的話題之一。

若扣除至今為止許多人所分析的包括人選知名度、選戰路線和選舉策略、與民進黨的關係等因素之外,事實上筆者會想從更結構性的方向來看,解釋為何柯P、時代力量會贏,而諸多公民與知識份子所期待的綠社盟卻沒有獲得眾所盼望的成果。

第三勢力不是進步公民社會,而是大眾主義政治

筆者認為,事實上這波所謂第三勢力政治的發展模式,其背後所存在的結構並非大家所預期的「台灣公民社會」的崛起,不是說台灣公民社會沒有成長,有,但只是許多行動者太過樂觀,至少在選舉結果反映上,台灣政治中的第三勢力現象,其實應該被定調為所謂「大眾主義政治」(Populism)的崛起,而並不是進步「公民社會」形成。

而這個第三勢力透過大眾主義政治崛起的現象,事實上是一個目前在世界各個已開發國家中處於現在進行式的普遍性潮流:放眼今天的世界,正在走入一個「第三勢力」迅速崛起的時代,各個經濟已開發的民主國家中,第三勢力正迅速興起挑戰傳統的主流政黨,而台灣得第三勢力政治發展,事實上也一定程度的與世界的第三勢力潮流存在著許多共同的背景因素與發展特徵:

「大眾主義(Populism)」政治在已開發民主國家中迅速崛起的原因,在於今天幾乎所有的已開發國家的經濟發展都陷入結構性的長期停滯,而全球化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模式又在過去的三十年間大規模的剝奪了中產階級的財富以及社會福利、讓青年世代陷入非典型雇用與貧窮的窘境時,任何既有的現實主義中道政治路線的傳統精英政黨,長期以來都無法拿出有效的政治解決方案,造就人民普遍的不滿與失望。

加上社群媒體、網路媒體等新媒體模式興起改變政治,它最大的特色就是透過社群媒體動員(相對於一般主流政黨的傳統組織動員模式)使得不屬於既有政黨、沒有過往政治經驗包袱、沒有令人厭倦的政商群帶關係牽絆的政治素人明星,短時間內可以透過社群媒體的議題形成模式迅速累積人氣崛起。

這一波襲捲歐美民主國家的左翼大眾主義政治、從去年初希臘的基進左翼連盟政權誕生、到由大學教授Pablo Iglesias帶領的西班牙的新極左翼政黨「我們可以」黨(Podemos)在上個月的大選一舉突破兩黨政治格局站穩第三勢力,乃至即便在傳統的老牌民主國家,從英國工黨選出極左翼馬克思主義者的Jeremy Corbyn成為新黨魁、到美國2016大選中民主黨Hillary Clinton最大的黨內對手、自稱民主社會主義者Bernie Sanders的崛起與成功模式,都有相似的脈絡可循;而相對的,大眾主義政治在世界各地也同時以召喚權威或極右翼路線的模式崛起,最典型的就是法國國民陣線(Front National)的Marine Le Pen、以及美國的共和黨總統提名人的有力角逐者Donald Trump。

回到台灣,過去幾年來面對經濟、產業、分配乃至兩岸關係的結構性困境,台灣人於是開始渴望一條新的政治論述、和新的政治領袖的帶領。與其說台灣在經過幾年的公民運動後,更多對於進步價值擁抱信仰的公民出現了,不如說只是有更多的人民在面對今天國家政治經濟所面臨的普遍困情感到極度焦慮,而積極渴望一股新興的、可能更大膽基進、帶有革新色彩的政治領袖出現,因而這些政黨中往往有非常具有領袖魅力的克利斯馬,使人民相信他們具有帶領國家找到新的出路的能力。從柯P到擁有黃國昌、林昶佐等代表人物的時代力量,都具備有大眾主義政治迅速崛起的要素,相對於此,堅持進步公民政治路線的綠社盟,則依然在選舉競逐中遭遇挫折。

台灣的第三勢力今後將走向何方

執政後的民進黨今後將面對非常嚴峻的考驗,無論台灣經濟結構已進入長期成長停滯國家之林短期內結構上難以期待再出現亮眼的經濟成長、乃至今後受到中國經濟泡沫影響而在經濟議程上步履艱難,而在其他社會與政治改革上,也可能被視為走向中道而保守,此時同樣抱持台灣本土立場卻在經濟社會議程上採取相對基進路線的新興第三勢力,勢必將因人民對民進黨執政的失望,而繼續存在政治版圖成長的空間:

採取左翼大眾政治路線的第三勢力,可以在政策訴求上擁有較大的喊價空間、較無顧忌地的反對自由貿易、以及在各種國內政策議題上採取更基進的反商排富分配政策、乃至對於兩岸關係採取更基進的想像,對於背負執政經驗包袱的國、民兩黨政治路線懷抱不滿的中產階級與青年無產階級而言,當經濟成長已經不再值得期待時,則他們更會關注分配正義的議題,因此基進左翼路線的政治仍然會產生持續增加的吸引力。然而另一方面,選擇訴求效率、喜好召喚權威的右翼大眾政治路線,事實上在台灣社會中往往可能更具有吸引力。

然而,大眾主義政治路線事實上會因為各國選舉制度的不同會有截然不同的發展結果,在僅能選出一人作為遊戲規則的選舉制度中(例如總統、縣市長選舉或選舉制度為單一選區的立委選舉),大眾主義雖然可以影響選舉的政治議題走向,卻相對較無法主宰選舉的結果,因為在僅能選出一名當選者的遊戲規則中,注定有利於中道路線並擁有組織動員基礎的傳統政黨,相對於與他們相同路線的政黨在內閣制或複數選區遊戲規則的國家中,新興的基進第三勢力可能短時間成功攻略多數國會席次、甚至遙指內閣制國家政權的發展結果是截然不同的。

也就是說在台灣受到選舉制度的限制,無論是總統、縣市長直選或單一選區制的國會選舉,第三勢力的版圖發展都必然面臨與民進黨產生競合,政治路線上也必然面臨中道保守派優勢的選舉制度的限制。所以,當今天的第三勢力,無論從柯P到時代力量,都是以民進黨支持為前提而得以走上政治舞台,且今後第三勢力也一定會在民進黨的中道保守執政以及各種執政過程的失分中,以訴求更基進的主張取得一定的成長空間,但當台灣選舉總要回歸另一個主要爭點、也就是統獨、或者是說藍綠對決時,第三勢力與民進黨之間的關係即成為最關鍵的成敗因素。

然而,當第三勢力仍然可望繼續成長,事實上也一定程度成為未來以民進黨為首的本土派陣營,在未來的大選中即將出現分裂或彼此競逐的不確定因素:不論是繼續迅速累積政治實力、並積極嘗試與北京建立新共識的柯P、或者是可望透過民進黨執政後的失分而繼續整合狀大的時代力量等其他第三勢力政黨,毋寧都可能成為未來所謂擁抱台灣認同泛綠勢力開始產生分裂的起點。所以,若要預測未來國民黨等親中勢力如何重返執政的模式,則所謂民進黨與第三勢力的本土派分裂,也就會是未來最有可能發生的劇本之一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