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業壯遊】 擔憂不夠國際化、不夠有特色?大學也許該想更關鍵的問題──《大學的藝術》之十六

友善列印版本

也許是因為在想想論壇寫了十餘篇「大學的藝術」系列,以及另十餘篇分析台、英、美大學經營的文章,最近有個機會,一個高教研討會議找我聊一個問題:到底台灣如何營造出具有「國際特色」的大學?在討論完之後,我想藉由幾篇文章,記錄一下我給他們的建議。這是第一篇。

首先,讓我們來拆解審視這個問題本身。「國際特色」不是一個合適的目標。就像在航海的時候,若你設定某朵雲作為航行目標,你一定迷航。航海時要以港口邊的燈塔、天上的北極星為定位,才能精確航行。而大學,該以什麼為目標定位?

先回到這些教授一開始提出問題的初衷吧。我們認為自己的大學不夠國際化、缺乏國際知名度、在國際上缺乏分量與吸引力感到焦慮,是嗎?在世界上,我們說不出台灣的各大學有什麼值得重視、不應忽視、讓人驚嘆的特色,對嗎?如果這樣,背後深層的原因是什麼?

國人都不買帳,奢談國際吸引力

先談國際的吸引力吧。其實這件事也沒這麼玄,台灣的大學沒有國際吸引力,既不需要什麼了不起的調查才能發現,原因大概也不假外求。因為,台灣人都不想讀台灣的大學。

我在國中時曾經對一個女生很有好感,一直記掛到高中,股起勇氣寫信聯繫她,她媽媽回的信,說她為了要出國讀大學,已經去美國讀高中了。我的堂妹為了去美國讀大學,考上北一女沒多久就去美國讀書。

最近我去朋友家作客,我的好朋友孩子剛滿一歲,他們夫妻就已經在談,是國中把孩子送出國,或是高中,或是小學,總之大學一定要在歐美讀。這麼做,就註定了我在台灣少了一個好友,他們一家分隔世界兩端。我做過極為粗淺極不完整的調查,台灣的大企業家、政治領袖,高比例地送兒女出國讀大學。

台灣優渥的家庭,最有資源、能動性最高的家庭,不想讀台灣的大學,憑什麼號召別的國家年輕人來讀?

而那些真的在台灣讀過大學的人,又是什麼樣的觀感?我談問過兩個來台灣讀大學的外國學生,無論是他們,或是他們認識的外國學生,都有大量的不滿失望,而且絕不推薦自己家鄉的年輕人來台灣讀書。我自己在台灣讀大學,他們所說的,我都經歷過,我都理解。我花了高中三年大量的努力考進台灣第一志願的大學,我後來真的覺得是被詐騙了,而且還不能找消基會申訴。

在我看來,沒有國際不國際的問題,只有品質的問題。做好品質,近者悅,遠者來,大量台灣人不必因為教育問題家破人散,國際學生也會「吃好道相報」。

只是副產品,別當成目標

再談談特色吧。我們為什麼要追求特色,要追求什麼樣的特色,以及怎麼樣能追求到有意義的特色?

首先,無謂的特色是沒有意義的。全世界70億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沒錯,但不是每個人在世界上都有相同的貢獻、影響力、知名度⋯⋯。每個公司出產的、不同規格型號的手機也都不太一樣,也都有其特色,但只有哀鳳賣的最貴,沒別的原因,就是大家最肯定它的品質。特色沒什麼意義,品質才有意義。

要求最好的品質,你就迫使自己定義目標。一個大學,顯然不會同時是最好的體育大學、藝術大學、管理大學、法律大學、科技大學、文社大學;不可能同時成為培育政治精英、企業精英、學術精英、創業精英的學校。

誠實地追求在某方面有優秀品質,必然要問:追求在哪方面最好的品質?然後會問,現在這個學校的區位、資源、秉賦⋯⋯足以在什麼方面成為品質最好的學校?要在任何的各別領域,成為最優質的教育機構,絕對都需要資源、時間、師資、教學方法、校友貯量…多方面的、長期的累積。

而當你追求做到最好的品質,特色將是必然產生的副產品。

欠缺的是一個承諾

如果一個歌手,他想的是出名,想的是賺錢,想的是有很多愛慕者,他大概不會成為偉大的歌手。一個歌手,就是要想著唱出最好的歌,他除了要鍛練最好的唱歌技巧,他還要想思考唱什麼樣的歌,走什麼路線曲風可以表現得最好,一路走下去地追求最高品質的音樂與演出,他才有可能成為世界級、標誌性的歌手。

同樣的道理,當大學想的是國際知名度,為追求特色而追求特色的時候,我會說,這個思路只走往死巷。如果這個學校,和世界、和社會大聲說出一個承諾,看著每一個入學新生的眼睛說出一個承諾:「我們會盡一切所能,讓你成為某一方面了不起的人才。」並且用手上的客觀資源,找到最好的方法,全力達成承諾,國際認可的特色就會一點一滴建立。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