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進反退的台灣?

友善列印版本

近來台灣香港中國新加坡四家機構,聯手推出一項《四地華人社會進步指標調查》,指標包括了政府施政、貧富分配等九個面向,方法是透過各地民眾自評以觀察其社會的滿意程度;同時,也透過各地民眾的互評以決定進步的排行。自評和互評的結果其實都不令人意外:中國、新加坡在九項自評上均高過五分,香港僅只一項超過五分,台灣則沒有一項。而就互評來看,新加坡以壓倒性優勢榮登首位,台灣敬陪末座。

 

 

台灣

香港

中國

新加坡

自評分數之平均(0~10分)

4.08

4.5

6.4

6.67

互評進步之比例(四地平均%)

8.4

10.33

21.1

57.4

坦白說,這份調查充斥著研究方法上的漏洞和偏誤,只能算是一份簡單的問卷。主要原因有二,首先是概念不明,像是對於進步的定義付之闕如,各憑心證。當受調查的民眾被問到何地社會最進步、表現最好?四地都認為新加坡第一,可是在第二名上出現了弔詭,平均認為是中國(中國反倒認為是香港),新加坡在此顯示高度對中國的崇敬,甚至以4%的誤差範圍接近自身,將中國的百分比拉升至第二。

同樣面對中國崛起,反應卻不相同,顯然新加坡人心目中的進步恐怕與台港中不盡相同。值得一提的是,根據聯合國的《世界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 Survey),新加坡有著令人詫異的特色,那就是軍事統治的支持者高達1/4,此比例遠遠高過亞洲各儒教文明圈的成員,即台港中日韓。軍事統治的歧義應該比民主來得更少,至少目前還沒出現中國特色或是普世價值的軍事統治等名詞,新加坡這種威權傾向,在某種程度上或許可以解釋新加坡對中國的偏好。

另外,就自評項目內的分類來說,像是政府施政、國會效率、媒體可信度等項目,四地政體迥異,國家介入干預的程度不一,人民自然會有不同的感受。比較半威權、專制與民主制度並無實益,也很難想像在電話與網路的調查下,在新加坡或中國,會有多少人民敢於冒著曝光身份的風險進行公開批評。又像是在貧富分配一項,台灣不管是用GINI係數配代際收入彈性(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Elasticity)的了不起的蓋茨比曲線(The Great Gatsby Curve)、或是家庭收入的洛倫滋曲線(Lorenz curve)等衡量社會公平的標準來看,表現都是四地中最好,卻也是四地中最不滿意之處,不禁讓人質疑受訪民眾是否真能釐清題意?或者,只是人民發洩「均貧」的不甘?

再來是方法粗糙,對於所謂的指標,僅用主觀的問題詮釋,卻不具客觀的工具輔助分析。舉例來說,Forbes和Reputation Institute每年都會公布國家聲譽追蹤報告(Country RepTrak)。這份報告強調的聲譽是怎麼計算的呢?它開宗明義表示,聲譽,和人口數目、FDI多寡、GDP大小、出口數量等都沒有直接關聯。評量聲譽是以四個面向為基準,包括感覺(feeling)、敬重(esteem)、信任(trust)與欽羨(admire),設計出先進經濟(advanced economy)、效能政府(effective government),以及吸引人的環境(appealing environment)三大項加權計算,下含17項小指標,如環境的安全性、友善人民或是高品質的產品服務等。

調查對象是G8國家48000名以上的消費者,透過線上訪談所得出的結果,和另外幾份報告的名單具有極高的類似性,像是透明國際(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的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和平經濟研究所的Global Peace Index、聯合國的World Happiness Report,足見其有一定的公信力。這樣的聲譽調查,顯然更能說明何者為進步之地。

有趣的是,報告還會做所謂的內部聲譽調查,即針對個別國家對自己形象的看法。以2015年的報告觀之,所調查的55國內,既可以看見自我感覺良好的驕傲、也可以看見自我感覺不良的懊惱。前者如俄羅斯、印度、美國與中國,分居第3、4、6、10名,後者如義大利、西班牙,分居第20、15名。就外界與內部觀點差距最大的,便是俄中印美這四個自以為是、自行其是的大國了。至於在四地方面,由於香港並非國家,未列入調查,新加坡排行第20名為最高,全球平均值是24名的捷克,台灣剛好落在其後位列25。再從後面來看,中國從去年的倒數第6,攀升到倒數第10,亦算是進步。

另一份相同機構製作的城市聲譽報告(City RepTrak),更值得我們深思玩味。因為無論是台灣、香港或新加坡,和中國其實沒有相提並論的道理。中國太大,大到自成一個世界,要比較,必須選擇適當的條件,也就是以個別城市作為基準。城市聲譽與國家聲譽計算的方式大致相同,只是鎖定的對象較多,排列出世界上100個城市。在2015的報告裡,排名最好的是新加坡(34)、再來是香港(48)、台北(60),以上還算是中段班,接下來就是後段班的上海(71)、廣州(81)、北京(85)。

城市和國家比較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城市的表現更容易凸顯,進而影響排名起伏。例如在2011年的排行,台北(66)輸給了新加坡(38)、香港(46),甚至輸給上海(58)。過了三年後,在2014年頗為出色,首次超過新加坡與香港,但今年反倒落後許多,而香港、新加坡與上海則是有明顯提升。這樣比較之下,便能明確的理解何者在進步,何者又在退步。

進步的話題到此可以打住,讓我們來看看隱藏在這份報告背後的意義,那些語焉不詳的項目、互評進步的調查,很容易導向新加坡(與中國)模式,勝過台灣與香港這種半西方民主體系的結論。也就是說,「進步」是表象,如何進步才是它們想要傳達的關鍵。於是,新加坡(與中國)強大的政府、國會效能,是進步的原動力;媒體是可信的、世代是互信的、企業是講責任的,因此促進社會和諧,亦推動進步。相較之下,制度差異就會指向台灣與香港的民粹盛行,造就許多政治、社會與經濟問題,自然無法進步。遺憾的是,此類想法已深植於部分人民心中。

由此衍伸出更危險的問題是,對民主制度的全面否定,包括回歸威權政體、或是依附另一個威權政體。這些都是雖然已經達成名義民主鞏固、但本質仍為稚嫩的台灣,目前所面臨的最大危機。說到底,終究又歸於多元民主與威權專制之爭。當我們在檢討妨礙進步的原因,除了動動滑鼠敲敲鍵盤,來撻伐失能政府、黑心企業、嗜血媒體、不公社會外,能做的其實還有很多,端看人民怎麼選擇。須知,民主不是窒礙進步的原罪,當人民有權為自己作主,卻殆於行使權力,才是國家踟躕不前的主因。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