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想想】 從《星際大戰》看科幻片的原力覺醒時代

友善列印版本

提到史上最經典、最具影響力的科幻電影,《星際大戰》絕對是名列前茅的一顆耀眼之星。

根據美國電影學會(AFI)選定10種電影類型裡,《星際大戰》是在科幻片類型中,僅次於《2001:太空漫遊》的第二名最偉大電影,並被列為美國電影學會的「百年百大」系列的一支曠世鉅作。

科幻電影新篇章

隨著《星際大戰》的誕生,全球科幻片也翻啟了一頁新篇章。回顧過去半個世紀的科幻電影發展歷程,1977年到1980年代中旬,可謂美國(乃至全球)科幻片觸發觀眾狂熱、冒險、激情和天馬行空想像的巨大爆炸期。

科幻電影要「一片永流傳」,無非結合兩大元素:「視覺震撼」和「強大故事」。

若以《星際大戰》為分水嶺,好萊塢科幻大片自此迸出一種視覺科技的爆發力。該片是最先大量使用大製作的特效,讓後續的科幻電影一一仿效,為日後史詩級科幻大片奠定了基石;其次,特效技術和故事之間的關係,變得比以往更具戲劇張力、導演更放膽嘗試科幻史詩的新題材。

挾著撩動人類對太空的無限遐想、人物冒險犯難的衝鋒陷陣、正義與邪惡的頂尖對決、充滿驚奇的視覺效果等元素,《星際大戰》為當時的科幻電影烙下新的定義。

源遠流傳的80年代科幻片

1977年那年,除了掀起美國科幻史詩片新頁的《星》片外,還有史蒂芬.史匹伯執導的《第三類接觸》。該片是一部關於外星人和人類接觸的故事,卻也是劃下科幻電影的里程碑之一。

該片將外星人刻畫為溫和、友善的生物,和其它早期的同類電影大相逕庭(此前的電影幾乎都將外星人打成邪惡的怪物),又結合了人性、科幻、靈異等議題,其特殊拍攝手法所營造出驚悚、詭譎又迷幻的氛圍,深刻影響往後的靈異或科幻片。

史蒂芬.史匹伯和喬治.盧卡斯這兩大科幻片名導所製作出的兩大科幻鉅片,都為往後的科幻電影擘畫出了新局面、挑動了觀眾對科幻創作更強烈的飢餓感。(四年後,兩大導演兼摯友聯手打造了印第安那瓊斯系列的首部曲《法櫃奇兵》)

自從史蒂芬.史匹伯和喬治.盧卡斯成功開創出科幻神話的新格局後,好萊塢片商更願意掏出大把資金,投資在科幻片上。

1977年後的七、八年內,許多源遠流傳、令觀眾耳熟能詳的科幻鉅片就此橫空出世。諸如《星際大戰》系列、《超人》系列(1978)、《異形》系列(1979)、《星艦迷航記》系列(1979)、《E.T.外星人》(1982)、《銀翼殺手》(1982)、《魔鬼終結者》系列(1984)、《回到未來》系列(1985);當然也迸發出許多極為經典、後世流傳的冒險片,例如《法櫃奇兵》(1981)系列和《七寶奇謀》(1986)等等。

科幻片刺激電腦動畫技術

隨著科幻電影的一飛沖天,也為後世帶來一項新的驚奇:視覺特效技術的大爆發。

在科幻片堂堂把電腦動畫技術「娶進門」、應用在視覺特效前,特效人員最常使用縮小模型(Mini Model)結合藍幕(Blue Screen)合成技巧,來完成特效視覺效果。

爾後,最早開創出電影特效行業的,是1975年喬治.盧卡斯為拍攝《星際大戰》而成立的「光影魔幻工業」。據稱,史上票房最高的10部影片中,就有八部使用了光影魔幻工業製作的視覺特效(如《侏羅紀公園》);此外,1986年「皮克斯」在被賈伯斯蒐購並創立前,其前身就是「魯卡斯影業」專為創作《星際大戰》的電腦動畫部。顯見,電影人已意識到,應用電腦繪圖特效將是科幻片製作的新趨勢。

真正稱得上第一部透過電腦動畫,最完整、最全面運用在電影特效上的電影,是1982年的《電子世界爭霸戰》(Tron)。技術上,該電影結合了真人實境拍攝及電腦動畫的合成;故事劇本也涉及前所未聞的虛擬實境及電子世界。這算是80年代破天荒的創舉。順帶一提,台灣的動畫公司「宏廣卡通公司」則負責幕後的上色工程。

儘管當時該片票房並不亮麗,也未像其他科幻鉅片被後人津津樂道,卻是電腦動畫完全融入電影世界的始祖。1980年代初,科幻片埋下對電腦動畫高度運用的種子後,讓整個科幻電影自1990年代起,大量且重度依賴電腦動畫。當今,我們每位觀眾能在電影院享受到砰然心跳的聲光效果,1980年代眾多科幻片打下的基礎,絕對功不可沒!

科幻片的經典之作

談了這麼多該時期的偉大科幻片,我們仍要回到科幻片的最經典、也最驚世一擊的鉅片:《2001:太空漫遊》(1968)。

該片導演史坦利.庫柏力克在缺乏令人炫目的電腦特效科技的輔助下,憑藉高超的攝影技巧,拍出太空的無重力狀態,並成功預言人類未來的太空生活的新科技,如太空飛機、太空站、太空衣、太空旅遊、視訊電話等先進技術。

這片不但滿足了人類對未來太空生活的響往,劇中關於太空飛機及太空站的構思,成為美國太空總署設計太空站的一面鏡子。電影問世的隔年(1969),美國阿波羅11號於成功登陸月球,相關真實的科技幾乎一一印證了《2001:太空漫遊》的場景。顯見,電影創作者豐富的想傢力,和科學家對科技的創意相互輝映,時至今日,仍令人歌頌。

當時缺乏電腦動畫輔助拍攝的史坦利.庫柏力克,把這部科幻片拍得既抽象又嚴肅,嚇得許多觀眾不知所措。但其電影理念卻也啟發了前仆後繼的電影導演;名導克里斯多福.諾蘭更把史坦利.庫柏力克深深烙印在心靈深處,成為諾蘭從影的學習典範。(另一部影響諾蘭的片,是1982年的《銀翼殺手》;《蝙蝠俠:開戰時刻》的高譚市就瀰漫著《銀》片裡,抑鬱冷調的城市風格)

科幻中的人生哲理

諾蘭的重量級科幻電影《星際效應》,從某一方面來說,算是向《2001:太空漫遊》的一種跨時代致敬。兩位導演皆透過科幻片,共同省思一個千年謎題:人類到底何去何從?

他們以廣角長鏡頭的恢弘格局、虛實交錯的非線性敘事,把觀眾推入了科幻片中的哲學漩渦中,難以自拔;即便有幸逃脫,步出戲院後,仍心有餘悸。(當然,諾蘭酷愛土法煉鋼的實景拍攝,不偏好過多的電腦特效聞名影界,也和庫伯力克當時克難的拍攝環境差不多)

讓我們跳脫出來,再重返《星戰》系列,為該時代的科幻片做一回緬懷。幾乎和《007》系列電影一樣,許多像《星際大戰》的「長壽」電影系列催生了片商對科幻電影的大量投資、觸發了諸多視覺科技的問世、點燃了觀眾群對科幻片的熊熊熱情。

至今許多被稱為「經典」且歷久彌新的科幻片,正是在1977年到1980年代中期這段期間開花結果,其爆發力如燦爛千陽,令科幻片的偉大原力,常與影迷同在。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