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俘」來自馬習會和兩岸和平的論證謬誤

友善列印版本

台灣假釋一名中國間諜之後,兩名在中國遭監禁的台灣軍情局人員,亦於10月回到台灣,許多外國媒體形容為「換諜」(spy swap),也是兩岸進一步和解的訊號。和11月7日於新加坡舉行的馬習會相同,國際媒體對此發展過度解讀,他們看到的是完全不存在的連結。

在中國被判終生監禁的朱恭訓和徐章國,10月13日於服了九年多刑期後獲釋,這確實是史上第一次台諜獲中方釋放。相對的,台灣也假釋中國間諜李志豪。

不過國防部發言人羅紹和在記者會中表示,援救軍情局人員的工作自2008年起即展開,本次雙方釋放間諜並不能稱為「換俘」。換句話說,諜報工作在各國之間有不成文的規矩和原則,服滿一定的刑期之後,也該是讓這些情報員回家的時候了。

南華早報描寫的故事卻非如此。它的標題寫道「台灣與中國大陸的換俘象徵馬英九領導下兩岸關係的大幅進步」。路透的標題則是「台灣中國於歷史性馬習會後換俘」,它犯了兩個錯誤:第一、情報員係於10月13日獲釋,因此是在11月7日的馬習會之前而非之後;第二、馬習會和「換俘」之間的連結並不存在。

南華早報找到的兩個分析家,一個是總統府發言人陳以信,一個是北京人民大學的教授。文章中引述他們的意見指出,此事件是「馬英九任內兩岸關係改善的明證」。無論如何都很難被稱為「分析家」的陳以信也犯了時序上的錯誤,表示換俘是「建立在馬習會雙方互相展現的友誼」;路透同樣引用了這句話。

至於擔任人民大學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一向是北京政權辯護者的教授張同新,南華早報也引述他的談話指出「交換(間諜)是過去幾年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自然果實」。

顯然許多人都試圖將換俘和馬習會作連結。陳以信、張同新和南華早報編輯部所作的,不只過度強調換俘的重要性,同時也將充其量只具有象徵性意義的馬習會賦予過多重要性。張同新曾在馬習會之後對南華早報表示「習馬二人已基於雙方承認的九二共識攜手創造了新的現狀」,同時「限縮未來的任一領導人(必須承認九二共識)──如果他們還想要維持和平發展的台海現狀」。任一個台灣人都知道,新加坡馬習會並未曾建立新的兩岸現狀,因為馬即將下台,也不具備資格強加任何事在未來領導人身上。

由於馬習會並未達成任何事,這些奴才只能不斷重複長達82秒的馬習握手是多麼重要。不用說,陳以信也一定會利用任何機會去美化他老闆的歷史地位。

這兩篇報導都缺乏脈絡,它們沒有提到的事實是:台灣海峽情勢依然沒有改變,在馬政府八年來的和解政策之下,北京並未放鬆它的軍事威脅、情報收集、吸收台諜、統戰工作、文宣和針對台灣進行的政治作戰。事實上有證據顯示,這些活動不但未曾稍減,甚至還被強化,因為中國人如今更容易進入台灣(同一時期,台灣派赴中國的情報員則因為馬政府的政策,發現他們執行情報任務的能力受到大幅限縮)。

南華早報值得稱許的一點是,它訪問了政治大學的丁樹範教授。丁教授提供了整篇文章最值得閱讀的一句話:中國的軍事威脅持續威脅著台灣人並造成反中情緒。

在北京收起反分裂法的那一天到來之前,只要中國依然以1600枚飛彈對準台灣並不停的執行情報任務,聲稱「換俘」是「過去幾年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自然果實」和「馬英九任內兩岸關係改善的明證」,終究只是笑話一場。

狀況外的觀察家或許會作出兩岸和平已得到確保的結論,但要取信台灣人中國已放棄軍事和諜報威脅,要作的事遠超過幾名情報員的交換。事實上,兩岸社會正在彼此遠離──一個朝向國族主義和威權主義的道路上奔去,另一個正在深化自由與民主,無論明年由誰贏得總統大選,北京非常可能會重拾它對台灣的挑釁姿態。

(本文於12月1日發表於英文想想論壇,標題為The ‘Spy Swap’ That Wasn’t

譯者:王思捷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