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Style」:全募兵制、裁軍、與軍事事務革新

友善列印版本

2008年以來,嬴弱無為的政治指導,持續弱化台灣的國防能量。罔顧現實、一意孤行的國家安全暨國防政策,對內造成國家資源的錯置與浪費,對外引起國際間對台灣自我防衛決心的懷疑。台灣已經不可避免的步入了「統帥無心、政策失能、三軍失據、全民難安」的困境。美國智庫學者斯科特‧貝茨 (Scott Bates) 《台灣21倡議(Taiwan 21 Proposal)》的提出,無疑更是對當前馬政府失當的國家安全政策再敲下了一記警鐘。

《台灣21倡議》提出的內容可議!

被美國國防部前官員博斯科(Joseph A. Bosco)形容為要台灣「自廢武功」的《台灣21倡議》除了要台灣主動宣示不針對中國使用武力、撤除地對地導彈外,還要進一步將台灣軍隊數目減半,讓軍隊的性質轉為自衛部隊,並且將軍隊的主要任務,從原本的防範敵人侵略轉為救災和提供人道救援等。

仔細研究《台灣21倡議》的主張,其內容與自2008年馬政府主政後已逐步推行的諸多國防政策與施政作為內容極其相似。進一步裁減國軍員額的建議,更可以為已經無法執行落實的「全募兵制」政策找到一個解套的機制!

《台灣21倡議》提出的時間點可疑!

2012年貝茨接受馬政府國安相關單位的邀請訪問台北,2012年11月22日貝茨便以〈A new plan to take Asia by surprise (一個讓亞洲驚訝的新計劃)〉一文投書英文版《台北時報(Taipei Times)》,首度闡述《台灣21倡議》的內容。

2013年1月23貝茨再於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亞洲研究中心的研討會上,闡釋這一與傳統「嚇阻理論」思維邏輯截然相反的提議。

仔細推敲《台灣21倡議》逐步鋪陳的時間點,不免令人懷疑馬政府國安相關單位有企圖透過「出口轉內銷」的手法,透過外人放話先試水溫,以進一步達成裁軍政治目標之疑慮!

台灣需要的「軍事事務革新(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

隨著科技的發展與進步,戰爭型態也隨之改變。西太平洋國際局勢瞬息萬變,兩岸間政治經濟關係也持續變化著,區域安全態勢的改變也導致了兩岸間可能軍事衝突的根源與本質急遽改變。台灣的戰爭指導、國防組織、軍事編裝訓練與佈署、以及接戰行動準則等建軍備戰思維理則,均必須因應改變中的戰略安全環境而有所調整。

當金門爭取為兩岸自由港與人民幣離岸中心時、當馬祖瞄準中國市場而執著發展博弈產業時,台灣為什麼不考慮改變軍事佈署而讓金馬等外島卸下「前線」的枷鎖?當中國致力於以「訊息戰爭」為基礎、建設「高新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作戰能量時,台灣當前平時的國防組織架構與指揮鍊以及戰時以軍種為依歸的作戰區劃分與分工是否能通過高科技作戰型態下整合太空、空軍、陸軍、海軍、與資訊電子等跨軍種「聯合作戰」的嚴厲考驗?

台灣當前所處的戰略安全環境的形勢是嚴峻的,就算是中國放棄以武力解決台海爭議,台灣的安全豈能一廂情願建立在他人的善意上?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台灣在周邊海域與南海都還有廣大的國家利益必需照顧;軍事手段並不可取,但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最終手段,軍事能量絕對不可廢!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