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往台灣的慢船】連百分制和排名都不敢廢,還談什麼教改

友善列印版本

似乎是高二開始,期中考和期末成績單上除了各科分數和總排名之外,加列各科排名,弄得一張全班五十多人、會由校方郵寄回家的成績單上密密麻麻全是數字,那成了17歲的我最大的噩夢。我知道自己的理化很爛,但在成績單上看到物理全班第52名、化學第47名那種感覺,又是另一回事。

我也還記得,國中時學校會在穿廊上貼出「全校百名榜」。大家都很在乎自己是不是上了榜,上榜的又排在第幾名。排名對14、15歲即將面臨人生第一次升學考試的孩子來說,代表著全世界。

透過新聞報導才知道,台大、清大和中山大學等學校,已於四年前將成績評量由百分制改為等第制,也就是將100、90、80分這種制度改為A、B、C制。同時,台大正在考慮自105學年起,將成績單的排名也取消,改為百分比排序;也就是說,學生只會知道自己列於前1%、前10%或前50%。

消息既出,自然正反意見都有。有人支持,認為這是來得太晚的改革,反對者則主張,這樣子的評等容易造成學生「鬆懈學習」,反正只要加加減減能夠在學期末拿到A就好。還有人虧台大,說學校不希望學生拘泥於一分、兩分和名次排名,為何校方那麼在乎台大的世界大學排名。

先聲明,我是支持改變的。如果從國小到國中再到高中、大學的成績單能說明什麼,那就是「它幾乎不能說明什麼」。當然會有那些前1%、從小到大都第一名,也真的非常優秀,最終成為人生勝利組的怪才。但是對至少95%的人而言,成績和排名大概盡成風中往事,最多就是成為中年大叔後「當年我成績爛爆,現在也是在這裡」或是「以前成績好到不行,現在也是賺三萬」的喝酒話題而已。

這個計畫中的改變,有幾點值得討論:

一、反映出台灣人的排名控以及對競爭力的誤解:台灣人對排名的執迷不悔,充分體現在我們的新聞報導對台灣國家競爭力到大學優劣,乃至棒球世界排名等種種排名的在乎。對於從小就計較班級排名的人來說,這種偏執恐怕也不太令人意外。

排名並不是不好,但它不能被解釋為競爭力,也不會百分之百的轉化為競爭力。更何況,人的競爭力無法量化。課業成績不但只代表著競爭力的一小部份,而且只聚焦課業成績、對孩子的成長潛力曲線視而不見,正是台灣教育最大的核心問題之一。

二、真正的競爭在社會,反而是沒有排名的:真正殘忍的競爭,以及競爭力的實際體現,都在社會上。有趣的是,職場考績並不採用排名制和百分制,也很少看到全廠員工排名這種東西。或許愈來愈多企業使用KPI這種指數來衡量員工貢獻和績效,但話說回來,職場老鳥都知道,實力往往不是可以用數字衡量的。

以全人的角度來看,KPI更不等於競爭力和實力。如果我們的教育真正著眼於培養兼具技術能力、人文素養、身心平衡的個人,就必須脫去分數和排名的枷鎖。

三、這延伸出最重要的議題──教改20年,進入21世紀,為什麼台灣人對教育的想像還是如此貧乏,對教育的態度如此保守、守舊?為什麼我們總是很有膽量去賭酒駕、偷工減料不會被抓,卻不願面對、嘗試很有可能對下一代有益的教育變革?

當今教育的亂象與眾人對教育的憂慮,雖然政府機關、教育界和家長、學生,都得負擔起某部份的責任,我會說教育界和家長是最關鍵的族群,因為他們往往是對變革抗拒程度最高的一群人。明知過去僵化教育體制之苦,事到臨頭,仍以「教改失敗」、「為孩子好,孩子的未來不能賭」之名,聲稱還是恢復聯考好了,死命的抓住諸如排名和百分制這種陳習不放。殊不知,就在口口聲聲為孩子好的同時,也抹滅了孩子擁有千萬種可能性的未來。

正當總統大選熱季,教育之所以成為討論度最高的政策領域之一,正因為每個人都有受教育經驗,多數人不是父母就是正在求學者,對教育「身歷其境」,所以有著各自的想法。相信各總統候選人陣營都會提出教育政策,要在短時間內獲得共識,也是幾近不可能的事。我期待的是,我們能夠展現出更開闊的心胸、更遠大的視野,以及對孩子具備強大的信心、慈悲的關懷,沒有這些心理素質,談教育改革、談解決升學問題,終究會是空談。

關鍵字: 人本教育教改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