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業的中國夢──是好夢正甜,還是夢醒時分?

友善列印版本

據報載台灣的製鞋業龍頭寶成,因受不了「五險一金」,裁撤了部分中國生產線,淡出當地市場[1]。曾經也大力投資中國的日本企業,似乎越來越多也對中國市場不再樂觀企盼。當中國夢不再金光閃閃,或許台灣人也可以省思,未來台灣應該加大對中國的經濟依存,還是可以思考其他的選項。

根據中國商務部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日本對中國的直接投資,今年1月到10月對比去年同期,大幅滑落了25.1%。整體而言,今年以來中國經濟成長的減速,當然使日本企業有所警戒,但透過以下對不同業種現況的探究,或許可以拚湊出更全面的景況。

從大企業的人員縮減,看整體建築業和基礎建設的蕭條

全球最大的建設機械和採礦機具製造商之一,小松製作所[2],可能也是很多人童年挖土機、堆高機等玩具的回憶。曾經在中國經歷蓬勃成長的小松,在今年度將實施10%(約500人)的現地人員削減。在這之前,2013─14的兩年間,小松已實行過一波500人的人事削減,而今年則又再砍500人。無獨有偶,設立於1881年的水泥工業巨頭太平洋水泥[3],也宣布將裁撤1成的中國現地人員,約100人左右。神戶製鋼的子公司,神鋼建機[4]也計畫刪減中國現地人員200人。

為什麼這些日企的老牌企業,接連削減人事呢?實際上他們在中國的經營,確實面臨到相當大的困境。大家應該還有印象,在雷曼兄弟金融海嘯之後,中國為了救市,採取了擴大公共支出的政策,投入了4兆人民幣,企圖以大規模的基礎建設投資,來帶動經濟,彌補出口銳減的影響。當時也確實在歐美一片蕭條聲中,維持住中國特色的經濟成長。在那一波大型景氣對策中,小松製作所等上述公司,以他們最擅長的建機和建材,搭上了政策的順風車,在中國市場獲得急遽的業務成長。

然而好景不常,4兆人民幣所帶來的煙火似的榮景已經不再,當中國中央政府面臨新一波內部引起的結構性景氣減速,似乎顯得有些左支右絀,即便希望地方政府能夠擴大基礎建設投資,但是財政緊迫的地方政府更是捉襟見肘。於是整體營建市場急遽萎縮,而競爭者又為了搶訂單而大幅削價,呈現經營的雙重惡性循環。影響所及,以小松為例,在中國的建設機械和車輛營收,今年上半年[5]比去年同期,大幅衰退了44%。

中國已生產過剩,工業生產投資似乎更積弱不振

供給大於需求的情況,似乎不只上述建機、建材業界。包裝容器的大企業東洋製罐[6],在面臨中國當地的競爭者的價格戰,也宣布解散收益不斷惡化的現地鋁罐製造工廠。不只後端的製品生產,前端的生產設備投資也有滑落的趨勢,比方說世界滾動導軌大廠THK[7],今年上半年在中國的淨利,比起去年同期滑落了41%;機床大廠津上[8]的淨利更跌了66%。

衣料、日用品零售業仍保持樂觀

在一片哀鴻聲中,日用品零售業似乎是最樂觀的。深受不少台灣人喜歡的優衣庫(Uniqlo),會長柳井正宣布,在中國持續一年百店的展店計畫。而無印良品,更計畫從現在的120家,在2017年擴張到200家。相關零售業的成長也帶動了協力廠商,比方說Uniqlo羽絨衣的供應商,織料大廠東麗纖維,也預計今年中國事業的營收可以達到4000億日圓,相較去年可望成長20%。

整體而言,日企正在收回對中國的投資

儘管部分日用品零售業仍有不錯的成績,整體而言,日企正在收回對中國的投資。不僅數據上是如此,以筆者服務的企業諮詢購併與海外投資服務為例,無論是親自參與的案件,或是同業情報的交流,今年以來日本企業對中國市場的投資,確實是撤回多於擴大投資。

中國景氣的減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但不斷高騰的人事費用與各種相關成本(辦公室、店舖租金),也無形中侵蝕了日企在中國的投資利益。而中國相關的法律,也常常讓日企覺得會因時地或主事者的改變而不同,意謂著不透明、難以掌握的風險。除了這些,其實一個最關鍵的時間點,就是2012年中國爆發大規模的反日示威遊行,很明顯在那之後,日企即便沒有馬上撤退,整體而言對中國投資變得非常謹慎而保守。

當中國夢不再金光閃閃,許多日企把投資從中國移轉,有些回到日本,以日本製造的安心形象,試圖喚回消費者的青睞。而許多日企更希望能提早搭上TPP的順風車,或者擴大佈局被預期是下一波成長引擎的東南亞。整體趨勢上,日企做出了這樣的選擇;而台灣對於未來經濟與產業的發展,又應該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1] 自由時報,「全球鞋業龍頭寶成 悄撤中國生產線」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breakingnews/1519407

[2] 圖片來源:小松製作所網站首頁 http://www.komatsu.co.jp/

[3] 太平洋セメント株式会社http://www.taiheiyo-cement.co.jp/

[5] 筆者註:日本企業一般會計年度從4月開始,上半期為4~9月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