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想想】 以色列如何對付大規模的恐怖襲擊-決戰攻擊之前

友善列印版本

若要談恐怖襲擊對國家的威脅,全世界大概沒有幾個國家,能像以色列那樣,常年活在恐怖襲擊的陰影下。生存,是以色列國民由下至上,流淌在血液裡的DNA。一旦威脅到其生存,以色列必定極盡所能,殲滅任何可能的威脅目標。(以色列總理納坦亞胡就出身自反恐部隊的軍官)

因此,歷經無法計數的恐怖攻擊後,以色列確立了「決不妥協,以牙還牙,速戰速決」的基本原則。為了確保安全,以色列人可謂陷入「偏執」的地步。

和歐洲人最大的不同,以色列人的國防安全教育和反恐意識,早已滲透到國民生活的任何一個毛細孔中。若有搭乘過以色列航空或出入以色列機場的旅客,必定對其嚴厲到極致(惱人)的安檢機制,留下深刻印象;在以色列國內,舉凡是公共場合的入口處,無論是商場、公園、車站或超市,多會配備荷槍實彈的保安人員及安檢門,對民眾進行全身掃描式檢查;至於掀開背包檢查,更是家常便飯。

對以色列安檢官而言,安全毫無妥協、安全遠勝於人權。

即便是一般以色列國民,對於無來由放置在公共場所的包裹或行李,也會隨時豎起警報天線,立即通報。(在以色列,別任意遺留下背包或行李,自顧離開辦事,此舉常會造成一陣騷動)

除了國民每個人具備警覺雷達外,以色列的反恐情報力才是克敵致勝的關鍵。其情報科技和技術之強,連美國和中國都十分仰賴(中國常邀請以色列反恐專家,協助防範疆獨暴力事件)。

編制上,以色列反恐機構已到了「族繁不及備載」的層次,例如負責對外情報的摩薩德、負責內部情報的以色列安全局(ISA)、以色列國防軍情報局、警察署、公安部、以色列國防部、軍隊,和許許多多的配合機關,都讓以色列成為一個反孔大國。

技術層面上,由於強敵環伺,以色列的情報機構在運用大數據反恐和軍事打擊行動上,一直走在世界各國的最前鋒。以色列認知到,反恐不只存在於現實生活中,虛擬的網路世界更是能否先發制人的關鍵。

觀察各國的恐怖襲擊事件,恐怖主義和宗教極端思想已透過網路傳播,讓網路成為反恐的新戰場。為此,以色列的反恐方針並非全然強調後續的反擊(儘管武力也是遏止恐怖攻擊的一種方式),更多在著重「預防性反恐」,不斷強化網路管控、偵察打擊、技術反制、緊急回應能力,提高阻絕大規模恐怖襲擊發生的幾率。

台灣近年十分流行的「大數據分析」,早在過去多年來,就已落實在以色列的反恐情報工作上。例如以色列國防軍的「8200部隊」和國家安全局「辛貝特」就相互合作,透過蒐集、監視阿拉伯世界看似雜亂無章的網路資訊、社群網站、電話、視訊、圖片、電子郵件、通訊軟體、簡訊、信用卡或銀行交易記錄等等,該些反恐機構將蒐集來的資訊,進行電腦的精密運算、資訊分析與比對,追蹤和預測恐怖分子的行動。

筆者認識的一位退役自情報部門「8200部隊」的以色列友人,由於精通阿拉伯語,他在部隊的工作就是負責監聽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特定人士,彙整其所獲得的資訊,進行情報訊息的初步判定。

當資訊精鍊成情報線索後,情報單位會交給分析員進行判斷。他們在預防恐怖主義襲擊時,必須確定三個「W」:誰(who)、何時(when)、何地(where)。一旦確立,以色列軍方將依此情報追蹤和逮捕恐怖組織的領導人。去年夏天,以色列在加薩走廊進行的軍事行動,針對某些哈瑪斯領導人的狙殺,就源自這套大數據分析技術。

以色列國際反恐政策研究所所長博阿茲.蓋諾(Boaz Ganor)曾言:「以色列主要依靠情報的收集,以獲取潛在襲擊的訊息,並在事先發出警告,同時採取先發制人措施,在襲擊發生前,將其挫敗。在挫敗恐怖攻擊的過程中,安全防範措施只是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環節」,顯見情報資訊對反恐工作的重要性。

除了鋪設自己的情報網絡外,以色列也把觸角衍生到國際反恐合作上,特別是與盟友美國交流及合作最為緊密。美以兩國擁有一套運行完善的國家反恐情報共享系統。

根據以美兩國簽訂的反恐合作協議,兩國可互相分享有關恐怖分子和恐怖組織的資訊與分析,包含對恐怖組織和恐怖分子的調查及資金流向資訊;反恐專家也常就對付恐怖事件和危機管理經驗,進行定期交流。

長年深受恐怖組織的暴力威脅,以色列透過鋪天蓋地的情報網絡,盡可能蒐集最豐富海量的資訊,從中尋找出任何蛛絲馬跡的潛在威脅。「唯有情報蒐集能量投入愈多,耗費在反恐的保安措施的成本就愈少」,這種概念的建立和落實,讓以色列成為全球反恐界的頂尖大腦。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