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一個旁觀者身分看2015年秋鬥

友善列印版本

日昨參加秋鬥結束後開始有報導文字出現,原先以為在臺灣主流媒體兩黨對壘的現況再加上小眾「期許自己中立」的網路媒體生態下會多聽到一些比較重視訴求的聚焦,但也許是總統大選將至把注意力放在選戰的捉對廝殺,又或者工運色彩濃厚的秋鬥不像前陣子的同志大遊行能夠喚起主流的注意力,又或者是因為秋鬥是集合了多重訴求、多個社會團體的發言平臺,因此在媒體報導上秋鬥所設定的議題討論功能明顯被淡化。

各家主流媒體著墨最多的也只是最後在蔡英文競選總部前燒藍綠小豬的行動上,大概是因為具有戲劇效果,又是遊行的最終點、群眾集結的場域,因此早在遊行隊伍抵達之前就先於板車舞臺前就定位,而在藍綠豬挪動位置時也大批的隨之移動,大概就是在搶拍出刊的共同語言「起火的小豬」吧。也許因為如此的呈現方式,會讓未能到場、僅能就媒體管道得知訊息的社會大眾以為今年的秋鬥是明著跟民進黨(在野黨)對著幹、如同主持人在遊行最末,也就是在蔡英文總部前面所聲稱「我們不是國民黨的激進側翼」所擔心的事情一樣,有些評論真的有「非綠即藍」的思維,常見的論點就是「只鬥民進黨無異國民黨同路人」。

今年我是以個人觀察者的身分加入,而且自己也是第一次參與遊行示威,所以對於社運中各團體如何集結、協商議題設定、路線規劃等等的運作並不是很了解,但就秋鬥的性質、遊行路線來看,此工運平臺在議題的設定上本就沒有特定針對臺灣兩大政黨中的哪一政黨。如果從今年的參與人士以及訴求「揭穿右派假進步,左翼奮起要真權」認真論起來,還比較偏向反臺灣的偏右政府,同時將自己定位為提倡工權的左派。

就當天各團體在隊伍行進時輪番上陣發言,並且以四大線的多重中心來表現的形式上看,秋鬥的發言權並沒有掌握在誰的手上,它比較像是個論壇形式,這部分可由最後宣讀到場鬥陣團體並且互相掌聲鼓勵的作為理解;其次,遊行路線是從凱達格蘭大道出發,途經教育部(教育線,反高教商品化)、內政部(土地線,反不當、浮濫徵收)、警政署(勞工線,支持警察組工會;「戰車」上發言人帶領隊伍高喊口號)以及最後的蔡英文總部(四大線,各線代表團體發言人上臺發表意見),而且在停下來對各單會喊話的時候針對的議題也不是只有單一的執政時期劃分,皆有一定比例的藍綠執政時期決策論述;選擇蔡英文總部為集結地點的原因,目前僅能引述主辦單位「明年最有機會執政的政黨」說。就今年秋鬥整個行動來說,從現有政府機關一路走到未來可能的執政黨的路線規劃一方面是呼應今年口號,一方面應是維持各團體之間本就存在不同立場、訴求的平衡,因此才會選擇以符合四大線關心議題相關部會以及可能的執政黨作為遊行的路線。

最後是部分媒體的「李應元委員駐守說」,就筆者自己在秋鬥現場、蔡英文競選總部前的觀察,民進黨當下未有明顯可見的回應,而且秋鬥主持人也未提及此事。也許民進黨方面在遊行前有跟秋鬥溝通,只不過以筆者在教育線、凱達格蘭大道以及終點的經驗來說,主辦單位完全沒有提及,到底有無此事純粹以一個旁觀者角度來說難以判斷,畢竟筆者所知的消息來源也只有新頭殼的報導(另有《自由時報》引述,原文「據黨內人士說法,因秋鬥主辦單位表明不歡迎綠營代表現身、上臺,因此民進黨才改採發布新聞稿回應遊行訴求。」)無論如何,筆者對於秋鬥後四大議題增加能見度的機會仍然予以肯定,並期待相關人士與社會大眾能透過此行動促進相關的討論。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