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滅歧視,台灣才會更好

友善列印版本

近日在社群網站Facebook上流傳一部Youtube影片,是由網友「清醒夢」發布的「台灣台北捷運Taipei MRT Racist 標準種族歧視 妨礙名譽之公然侮辱事件」。內容在描述外國人「清醒夢」在和女朋友搭乘台北捷運時,被一名臺灣男子莫名且惡意地用言語攻擊,辱罵他是在國外受到歧視才會來到台灣,不停對「清醒夢」和他的女朋友做人身攻擊。看這這部影片被網友氣憤地不停分享,Youtube影片連結下方也充滿著為網友「清醒夢」打抱不平的話語,但是,在大家喊著要人肉搜索,揪出這位對「清醒夢」種族歧視的台灣男子時,心中頓時冒出一個疑問,如果今天白人外表的「清醒夢」換成了不同膚色和外表,網友們仍會如此氣憤嗎?仍然會跳出來指責對方是種族歧視嗎?

以自身為例,我是阿美族,從小在高雄出生長大,身旁的原住民族少之又少,除了家人之外,認識的原住民族朋友五支手指頭數得出來。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我就讀小學的時候,曾因為學業上表現不錯,在某一周的升旗期間上台領取原住民委員會頒發的獎學金。但是,在學校老師拿著麥克風念完獎項名稱後,台下一名男同學指著我大聲地笑著:「哈哈,原住民!」當時年幼的我,不知道為什麼被嘲笑了,不懂上台領獎為什麼會被笑,更不懂為什麼「原住民族」這個身份會被調侃,當時回到家也不敢向父母親說,直到隨著年紀增長,我才從課本上知道這是「歧視」。直到最近,我仍聽到朋友轉述,有位較年長的爺爺告訴自己的孫子:「原住民是番仔,不要跟他們做朋友。」

「偏見還只是一個心理態度,歧視就已經到了實際行為的程度了。」很多人不願被貼上歧視別人的標籤,但卻會在不知不覺中表現出歧視的行為。若要去探究為什麼人會有歧視他人的行為出現,從大到無法完全了解的社會文化脈絡,近到你我的家庭教育。在人和社會文化的互動之下,形成了對他人的看法,可能是正面欣賞,也可能是負面偏見,若將偏見表達出來,就是歧視。

在教科書上,會看到臺灣被形容為一多元文化的社會,而我們也可以在最近總統選舉候選人與原住民族的互動來看,藍綠兩黨總統參選人無不樂於接受太巴塱部落的王成發頭目為他們所取的阿美族名字,媒體也為之大作文章,似乎兩位都想表示台灣不論族群多元,大家都是一家人。於是,我們在「愛台灣」的話語包裝之下,以為這就是完全的平等與和諧。但是,我們從未有過對於原住民歧視的徹底討論,總是被「現在的台灣已經進步很多了」、「不要理那些歧視的言論就好」等帶過,因此,歧視仍存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只是我們在多元文化的表述中,聽不見或是假裝感覺不到罷了。

Umin Boya 導演(漢名:馬志翔)曾說:「歧視的源頭是因為不了解。人對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會產生恐懼,一恐懼就會抗拒;而通常人表達抗拒最快的方式就是言語,再來就是行為。」(來源:Mata Taiwan十句原住民朋友聽了會超不爽的話:來看看你有沒有白目過!)回歸正題,如果今日影片中白人外表的「清醒夢」換成了黑人、東南亞的朋友,也許新聞及社群媒體還會轉發或是大量討論,說著台灣人應該要有國際觀。那麼,角色若換成了臺灣原住民族、客家人呢?你是否還會轉貼,並指責有歧視他人言語行為的人呢?還是你只是嘆口氣,說著「社會上總是有這些人,不要理他們就好」而帶過呢?

我們的確無法改變全部臺灣民眾的認知,但是我們可以正視臺灣自身在多元文化社會之下不同族群間的問題,改善對於其他族群文化的不了解而造成的偏見,甚至是歧視。從自身做起,盡量避免使用具有刻板印象的描述,也協助身旁親朋好友避免使用對於其他文化的歧視言語,哪怕只能影響身旁的一小部分,但只要能夠持續減少被歧視的人不愉快的次數和傷害,相信臺灣會愈來愈好,愈來愈符合真正的「多元文化」社會。

關鍵字: 偏見國際觀種族歧視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