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左右之爭再起?

友善列印版本

不久前,中國學術重鎮的北京大學,肩負起舉辦首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的大任。大會邀集了百多位東西方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研究的專家進行討論,兩天的會議後,做出了一致通過的共識,共識主要有兩點,一為中化的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創造性的發展;二為面對國際的複雜問題,馬克思主義是人類的指路明燈。無獨有偶,北京清華大學也在線上公開課程的巨頭平台-EDX,開設毛澤東思想概論的課程,向世界宣傳中國文化。據稱,EDX最初的設想是讓清華大學介紹關於中國文化的英雄,而該課程的教師則認為毛澤東的新民主理論、革命轉變理論形塑新中國,因此必須加以介紹來破除外界對毛主席的錯誤印象。

這是否暗示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強勢復興?一個觀察的焦點是,北大將啟動馬克思主義工程,其中之一即是收集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的文獻檔案與相關理論,即所謂馬藏工程。據北大教授所言,馬藏具有社會價值與政治意義,規模、耗資都將超過儒藏。馬藏與儒藏的競爭,或許代表中國又將步入左右互搏時代。

自習近平登基以來,北京迅速提升儒教思想在中國的份量,像是在2014年,習近平出席孔子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在演說時高調宣稱中國共產黨人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包括儒道墨法孫中山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等於將孔子與馬克思並立,迎合了中國部分新儒家與右派人士的觀點。對中國來說,這其實是一大突破,因為就在第五代領導接班前,中國社會陷入發展失衡的困境,軟弱的第四代班子只能用力維穩,提不出振奮人心的論述與形象。2010年貽笑大方的孔子和平獎、2011年驚鴻一瞥的天安門孔子像,都是右派試圖託古改制、建立自身話語權,以穩定共黨地位的方法,但顯然並未獲得層峰垂青。

直到現在,北京已經體認到當初棄若敝屣的古老神秘力量,於是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成為上世紀共黨陣營傾倒的備註;協和萬邦,成為中國夢的底蘊;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則是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依據。種種的復古言論,固然滿足了部分人的企望,但對左派來說,儒教的思想還是一種難以苟同的教條,更有甚者,他們擔心與儒教的鬥爭,會帶起中國的去馬克思主義化。不過,這恐怕是杞人憂天,中國是否需要去馬克思主義化? 答案是否定的。原因並不是去馬則共產黨便無存在的依據與價值,而是因為共黨堅持的意識型態,乃是中國得以在地球安身立命的一大神器。

甚麼是共黨的意識型態? 具體呈現在中國憲法序言的一段話:「中國人民對敵視和破壞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內外的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必須進行鬥爭」。此非訴諸高閣的過去式,看看中國人民言必稱美帝日寇亡我之心不死、中國政府動輒封鎖國外媒體與非政府組織,甚至有留學台灣者,感受到台灣人的歧視,因此將台灣戲稱為「愛國主義基地」,就可以知道這種思考模式,深深地刻在大部分中國人的腦裡。基於這種模式,北京得以大玩史達林式的地緣政治術,不安全感是驅動力、分而治之是指導原則。於是可以看到從一大片一條線到一帶一路,是意圖突破美日防線;從上海合作組織到新型大國關係,是意圖再現兩極體系。林林總總都顯示,儒教的天下觀仍非北京最愛,以反帝為名的馬克思主義才是共產黨人對外的最高戰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