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想想】 台灣茶的存亡關頭

友善列印版本

你常喝茶嗎?是一杯500CC的手搖茶飲,還是一斤動輒上萬的冠軍茶?

台灣的內需茶葉量一年40000噸,這樣的巨量,證明了茶葉早就貫穿了我們的生活。只要是台灣人,沒有不愛喝茶的。無分年齡老少,無分時間早晚,茶可以招待貴客、一人品嚐,也可以隨手解渴,更是我們招攬觀光客來台灣旅遊的項目。

我們是一個茶的國家。茶香美麗島。但是你知道嗎?享譽國際的台灣茶,現在已經瀕臨品牌破產了。

南投縣是全台灣最大的茶葉產區,茶葉種植面積佔全國55%,總產量是全國的70%。今年這裡發生了兩件重大的茶葉大事:年中,手搖茶飲店「英國藍」被驗出茶葉農藥超標,爆出茶飲店混用越南茶葉,農藥超量問題。佔全縣產量六成,全國茶葉最大集散地名間鄉應聲倒地,銷量立刻下降三成。

上個星期,位於南投縣仁愛鄉,海拔2700公尺號稱全台最高的「松露茶園」,因位於德基水庫集水區,被法院判決要歸還國土,將於本週強制拆除,其所生產的傳奇茶葉—終年覆雪的「雪烏龍」將全數剷除。

半年以來,茶葉頻頻上新聞。以上這兩件事情,除了都發生在南投外,表面上看來絲毫不相關:第一件是食安問題,第二件是環保問題。但是揭開這些問題,底下真正的原因是──台灣茶葉產業的中心,數量最龐大的中海拔茶葉,在這幾年已經被越南茶打得七葷八素,產業根基危殆,以致問題叢生了。

茶葉以其生長的高度,可以分成高海拔的高山茶,以及中海拔(南投名間、竹山、魚池鄉等)的烏龍茶、紅茶等等。60年代,台灣茶葉主要是拿來外銷,當時的外銷主力是桃竹苗的北部茶園,但是在80年代後,由於國內外環境的變化,台灣茶轉為內需市場,北部茶園萎縮,反而是中部茶區(彰化南投)開始興起,佔全國茶產量2/3以上。

其中中海拔茶葉,由於大量栽種、機器採收、品質優良,過去幾十年來是台灣內需茶市場的主力。但是這十幾年以來,由於開放外國茶葉進口,大量的台灣人到越南、中國種茶,再將茶葉銷回台灣。他們的技術源自台灣,在接近的環境下,種出來的茶葉逐漸與台灣茶難以區別,但是便宜許多,進口茶甚至可以比台灣茶葉便宜七成以上。

國內茶葉年產量僅14000多噸,但是市場需求超過40000噸,近30000噸仰賴進口,其中越南茶就佔了22000公噸,但是我們從不曾見到市場上有任何茶產品掛著「越南」產地。這些外來茶一進口後就像鹽化在水裡一樣不見了。

這些外來茶葉一進台灣,就搖身一變成了滋味相近的「台灣中海拔茶」。每個主管單位都知道台灣茶混越南茶賣的問題嚴重,也都知道這是台灣茶在自掘墳墓,毀掉自己的品牌,但是影響太大,沒有人敢面對處理。

高海拔茶的製作成本本來就高,特殊的高山環境不是其他國家可以複製的。這幾年陸客競相吹捧,高山茶價格不斷飆高,一般茶葉一斤幾百元,「雪烏龍」一斤竟然可以賣到25000元,在中海拔的茶葉市場「混茶」(台灣茶越南茶混著賣)風行下,「高山」成了茶葉價值的唯一標準。

進口茶葉經常有農藥、肥料超標問題,原本對抗外來茶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全面性實施「產銷履歷」,讓台灣茶都掛上身份證。可是在「高山價值」下,中海拔的茶葉產地,已經被視為「廉價茶葉」產區,恐怕身份證一掛出來,客人就沒有興趣了。結果是,「產銷履歷」制度,在被進口農產品侵襲的最嚴重的中海拔茶葉,推廣效果最差。

另一方面,混茶獲利驚人,可以獲利五成甚至更高。雖然許多茶農呼籲要落實「產銷履歷」制度,可是,反對聲浪更大。在惡性循環下,為了生存,越來越多人跟著進口越南茶葉混賣。全面性落實產銷履歷遙遙無期,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加入TPP後,進口茶葉將從目前17%的關稅,降為零關稅,問題會更加嚴重。

眼看著,台灣茶葉品牌就要毀於一旦了。

在台灣農業面對自由化的狂風巨浪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努力突破困境,想要為台灣茶葉尋找生機的農民們。

有四代茶商的茶行老闆,想要建立全國性的茶葉安心品牌,專門販售「安全茶葉」。有拼命轉型做有機茶葉,想要開發新品種小葉紅茶的老農夫。我將繼續介紹他們的奮鬥故事。

台灣茶業目前面臨的困境,需要願意創新技術生產新產品的農民,有魄力作品牌的商人。更重要的是,政府有決心面對這個困境,拿出辦法來,給農民一條生路,讓台灣茶能繼續存活。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