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日本怎麼做,台灣又能參考些什麼?

友善列印版本

民進黨主席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所提出的外交政策,其中「新南向政策[1]」引起許多關注。本文希望藉由介紹日本近年對於廠商進出東南亞的連攜政策,提供台灣可參考的方向,也比較台灣特有的優勢。

日本的「南向政策」:地方政府支援進出東南亞的具體作法

當中國成長的力道趨緩,人口約莫6億人,預期將是下一波全球經濟成長引擎的東南亞國家,吸引許多投資的目光。而日本,除了在國家層級,戕力於東南亞競逐基礎建設開發之外,由地方政府針對中小企業進出東南亞的支援,更是鴨子划水,默默前進。

一般我們想到跨國投資,可能很自然地浮現許多大企業的名字。的確,大企業有足夠的人力、財力,去做各種的投資評估和研究,甚至委託像筆者這樣的外部諮詢顧問協助,和當地政府斡旋出最有利的條件。但是中小企業,就相對缺乏這樣的資源。

和台灣很像,其實日本的經濟,很大一部分也是許許多多的中小企業,持續提供活力和動能。這些中小企業,或許因為想要擴展自己的產品市場、或許想善用當地資源,而有志投資設立海外據點。針對這樣的中小企業,日本以地方政府為核心,與東南亞各國的地方政府、開發商接洽合作,在東南亞開闢專屬的工業園區。而這些工業園區,以支援轄內的中小企業為主,創造安全、完善與優惠的租賃條件。

東京都大田區,是地方政府支援的先驅,率先與泰國著名的Amata工業園區開發集團合作,在曼谷的東南方約80公里的大工業園區裡,預劃了專屬大田區為主體的大田產業園區(Ota Techno Park, OTP)。不只當地有可以對應日語的窗口,在日本也由大田區產業振興協會主催,提供完整的諮詢服務,從泰國法人登記必要的手續、工廠內裝設計、一直到泰國當地的會計、稅務、勞務等細節諮詢[2],原則上都無須企業額外負擔成本。其實這樣的方式是很合乎經濟效應的,與其讓一個個的中小企業都投入無謂的人力物力來研究當地種種的法規細節,不如由一個共同的單位一次做好完整相關的研究,再透過諮詢的方式共享知識。

而大田區稍稍向南,日本中小企業數一數二的聚集地川崎市,福田紀彥市長便曾親自到泰國訪研,而選定距離曼谷市中心北40公里處,占地2萬8800平方公尺的Chumnumsap工業園區進行合作。以每一平方公尺約200泰銖(相當於200台幣左右)的便宜租金,優先提供給川崎市所在的企業租賃。除了確保土地廠房以外,川崎市政府更與現地共同整備好穩定的電力、工業用水和廢水處理,鄰近的大學更確保當地高學歷人才的提供,也設計好醫院、學校和餐廳等生活設施[3],讓駐在員可以安心的工作和生活。

其他像是埼玉縣、神奈川縣在越南;大阪府在印尼等,地方政府對於中小企業進出東南亞的支援,大幅降低了中小企業的風險和成本,讓中小企業可以安心的專注本業的提升。

地方政府支援的理由、實績與東南亞各國的態度

其實受日幣貶值的影響,以及日本國內外消費者,依舊青睞日本製造的心理下,日本製造業也有部分選擇回日本生產,當然對各地政府而言,這絕對是非常可喜的現象。但是,在長期戰略上,日本人口仍然持續下滑,消極面來說,希望透過海外收益的挹注,使地方的中小企業,能夠長期持續經營;積極面而言,讓中小企業到海外,透過海外投資的刺激,提高中小企業的活力,甚至拓展市場和競爭力,而這些終將會回饋到地方政府的稅收。

較早起跑的大田區,已漸漸看出成效。根據日經的報導,大田區出身的機軸裝置中小企業FISA,在大田產業園區設廠後,現地的販賣管道逐漸擴大,每年營收都有15%到20%的成長。其他地方政府的連攜計畫,也被預期將有類似的成長。對於日本地方政府的這種模式,東南亞各國皆是勉力促成。畢竟此類的投資,不只創造當地相關就業,也透過握有先進技術的日本,也被視為能提升當地的工業水準。

台灣的優勢在哪裡,我們又可以參考些什麼呢

雖然日本有技術上領先的優勢,但台灣也有不可忽視的強項。

台灣與東南亞地理位置和氣候相近,生活環境的適應上相對不那麼困難。

隨著世界工廠快速由中國往東南亞轉移,逐成本而居的台商,正好可以順著新一波的南向計畫前往投資。而這些台商,又具有中國經驗,未來甚至可以和東南亞的事業夥伴,攜手開拓中國市場。

東南亞當地有大量的華裔人口,語言相通,台灣又有持續已久的僑生政策,培育出許多出身當地的優秀人才。再者,台灣日漸成長的東南亞新住民與第二代,如果能有更具前瞻性的語言教育政策,絕對將成為我們獨特的優勢。

新南向政策如果參考日本的作法,由地方政府,甚至是中央政府當領頭羊,在東南亞選定項目、國家、城市,集中火力投入資源,與當地政府合作設立工業園區,確保用地、整備相關基礎設施、吸引當地優秀的人才、並提供當地的法律、會計、稅務等完整諮詢。讓有心前往投資的台商,不須被無謂的細節分心,而可以專注發展自己最核心的本業;而未來前往投資的台商,在園區內發揮群聚效應,彼此協力打拼。

讓政府成為可靠的前鋒和後盾,替南向的台商打造基地,並透過適當的稅收回饋,使整個體系產生良性循環。或許這是台灣從現在進行式的日本經驗裡,可以適度參考的方向。

 

[1] 新南向政策有包含南亞,惟本文透過檢討日本於東南亞進出支援的政策作法,專注討論東南亞。

[2]  來源:公益財団法人大田区産業振興協会  

[3]  來源:神奈川新聞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