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台灣的稻米文化──從叱吒75年的大同電鍋談起

友善列印版本

關於煮飯,台灣目前大多數的家庭仍然使用「大同電鍋」作為煮飯工具。

但其實大同電鍋可以說是台灣家電的「意外發明」。原本大同電鍋的原型(其實後來也沒改良多少),是1940年代東芝研發的煮飯鍋,當時所有家庭都還在用大灶跟柴燒,所以電鍋是很時髦的科技,但是1950年代之後台灣家電工廠就出現大量仿冒的設計,其中大同電鍋因為有了國家的保護,所以率先和東芝「技術合作」,生產了大同電鍋原型機。

簡單說,大同電鍋就是日本人75年前發明用來煮飯的,然後就一直在台灣流行到現在。可以說大同電鍋除了仿冒之外,真正改良的部分不大,也沒什麼新研發的科技。不像日本人對於炊飯這件事有奇怪的愛好,所以不斷改良到今天已經有IH壓力等等科技,可以說是非常誇張。

說直白、嚴格一點,就是台灣社會對於炊飯這一件事的標準,向來都保持很低度的水平,所以可以讓「技術合作」的大同電鍋歷久彌新75年,甚至衍伸出千變萬化的電鍋使用方法,這不得不稱讚台灣人的創意,但也必須說,不太願意投資在研發及實驗上,這是台灣不僅是科技,更是文化創新的一大障礙。

今天稻米產業如此低迷,不是因為稻米產業只是為了文青迷戀小確幸而存在。稻米確實有他的傳統文化及地理、風土需求(阿就季風亞洲的主要糧食啊還能怎辦)。

但是對於食米這一件事,因為過去美國人不太願意讓台灣稻米成為「高大上」的文化檔次(套個中國說法),要讓台灣人轉而消費小麥,所以讓食米文化變得很LOW。台灣人對於食米也就沒那麼斤斤計較,再加上國民政府對於糧食的態度只是掠奪和壟斷,所以整個稻米產業就只是為了國家服務,中間的文化消失了,「產業」也消失了。

包括米製品產業,旺旺米果也是40年前跟日本買的技術,然後台灣只有旺旺會做日本的「仙貝」(仙貝就是日本米的煎餅的意思),一套技術賺台灣人40年,不但整個很沒有味覺上的進展,整個拜拜的時候都只能看著傻笑鬼娃,不知進取的美學層次也是蠻令人羞赧的。

米酒的釀酒技術也被公賣局的製程搞得很低階,好像喝米酒就不入流一樣,但其實台灣料理米酒和一般米酒頭差異很大,只是沒有人願意去瞭解,馬英九也沾沾自喜自己調降售價,卻打壞了整個米酒的品牌形象而不自知。為何日本清酒卻是國寶呢?中間上下其手的差異大家可以思考看看。

這就是一般家庭與食米文化越來越陌生的原因,到底為什麼跟米有關的產業,在台灣的發展、推廣都會這麼「懷舊」,這就是政治經濟學上,我們難以察覺的背景,因為稻作在1970年代以前,基本上是滿足反攻大陸政治需求的作物,而70代之後,也是為了配合美國支持中華民國與社會安定的調節性作物。

簡言之,從大同電鍋來看台灣稻米產業發展,就象徵了台灣稻米一直都是曾經、正在、預備被犧牲的產業,所以不能在各種方面(科技、文化)等有所進展。就是因為這樣。

如果台灣人找回稻米文化及復興周邊產業,對於任何政府來說,都會是很困擾的事情。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