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世界】 所羅門群島的嘉南平原

友善列印版本

屬於我兒時記憶裡,最美麗的那畝田,就是每年暑假回到雲林斗六鄉下外婆家的農村,釣青蛙、摘芒果、紮草人、玩泥土。還有,享受赤腳在田埂上吶喊、嬉戲、奔跑的那股自由。

嘉南平原是上帝恩賜給台灣的生命泉源,也是孕育供給美麗福爾摩莎子民溫飽與成長的聖地。每一株播種在綠色平原上的稻苗,都是生命的延伸。農村風光的樸實寧靜,田埂上笑得燦爛純真的孩子容顏,都像是每一口呼吸,吐出台灣這塊土地上蓬勃有力、多彩奔放的生命力量。

在遙遠的南太平洋,有一座30,000年前就存在的群島。16世紀西班牙航海家發現這塊處女地,島上藏著金銀珠寶,以為是發現了聖經所載的「所羅門王的寶藏」,於是將這大大小小的群島命名為「所羅門群島」(Solomon Islands)。

它曾歷經過德國、英國殖民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被日軍佔領,美軍在其中的瓜達爾卡納爾島登陸,兩軍進行了一場二戰中最慘烈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戰爭的無情,讓戰後所羅門群島的重建復甦緩慢而落後,直到現在它都還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1978年所羅門群島宣布獨立,隸屬英國聯邦,奉英國女皇為領袖,實際上仰賴澳洲和紐西蘭的援助。之後陸續爆發數次內戰,澳、紐等國和平部隊進駐才平息內亂。但國民所得才1,000美金的所羅門群島,經濟蕭條與族裔衝突不時成為社會秩序衝突的引爆點。

這個貧窮、落後的島國,正是台灣在南太平洋六個邦交國之一。很難想像,所羅門群島會與台灣有所連結,但事實的確如此。而我在南太平洋島國所羅門群島,竟然重新找回童年記憶中那塊熟悉的夢田。

由 900多個小島組成、人口僅 50多萬的所羅門群島,雖然仰賴漁業與天然資源為生,卻有著如假包換、來自台灣嘉南平原剛插秧的稻田和灌溉溝渠,裡頭種滿來自台灣農耕團多年來人道關懷的愛心種子。

田裡戴著斗笠、捲起褲管、彎腰插秧、賣力耕作的農民身影再熟悉不過,只是他們的皮膚更加黝黑,幹起活來更加賣力,沒有國界與種族之分。因為這裡多數人一輩子都沒離開過居住的島嶼,更遑論與外面的世界接軌,但Taiwan這個名字,每個人都喊得出來。是台灣人,幫忙他們找到生命另一道出口,是台灣人,協助他們重新開墾出生命中一畝又一畝的夢田。

儘管生活艱辛落後,日子過一天算是一天,來自台灣的醫療志工、愛心關懷與農技協助,長年以來讓島國上的人民減少傳染病的傷害,也學得另一項耕種技能,不必靠天吃飯、與海搏鬥。與其送他們魚和食物,更實際的是教他們怎麼自己釣魚、自食其力。南島文化的多元熱情、樂天知命,不也和台灣島民的勇敢無懼、良善開放一樣,都是這地球最單純的子民?

在南太平洋的所羅門群島,我看見台灣嘉南平原的縮影。這是很少台灣人知道的動人故事。因為,多數人民對台灣經營對外關係的成果依然一無所知,又或者動輒被冠上「金錢外交」的污名而存在既有負面印象。當人民對國家認同產生混淆,又不清楚台灣對國際社會做了哪些貢獻時,政府如何要求民意對外交能有強力的支持?

像是所羅門群島如此讓人感動的故事,在非洲、南太平洋和中南美洲的台灣邦交國時時刻刻都在上演。至少這樣一道屬於人性與愛心的單純連結,不應該被少數貪婪野心政客的利益交換所抹煞。畢竟,這正是台灣能夠受到這些接受援助人們永遠記得的真正印象,也是我們應該深感驕傲的光榮。   

10年前在所羅門群島的那幅幅影像,依舊深深刻印在我腦海之中。田梗上打著赤膊、光著腳丫、玩樂喧鬧的孩童,陽光將他們照得好似無憂無愁,那是最誠懇純真、沒有距離的笑容。

感謝這群孩子靦腆而熟悉的笑靨,讓我重溫美好無邪的兒時記憶,也讓我再次赤腳踩上,那想念已久、故鄉嘉南平原的那一畝田。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