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防疫不只是政治問題,更是實證問題

友善列印版本

登革熱疫情延燒,今年5月起至目前已突破一萬名病例。其中又以南台灣特別嚴重,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的統計,截至9月16日,全台11006名本土登革熱確診病例中約有98.8%集中在台南、高雄與屏東等縣市。由於南台灣是綠營主政的地區,在中央地方分屬不同黨執政的情況下,疫情一爆發,自然引發更多的政治口水。

必須要嚴肅強調的是,防疫本質上是一高度專業的科學工作。然而當前討論的氛圍,大多集中在攻擊特定首長、或民代互相指責的層次,不僅無助於解決問題。把心力放在指責而非改正錯誤上,反而會錯失真正重要的防疫時機。

筆者認為,防疫的討論雖然專業,但由於事關每一個人的生活,當然也要鼓勵公眾參與。重點在於,公眾討論最好能有實證為基礎,而非僅是想當然爾的推論或個人經驗的揣測。舉例而言:疾管署的網站上,有許多衛教宣導的手冊與投影片,甚至也有歷年科技研究計畫成果專區可供查詢,只要鍵入「登革熱」關鍵字,便能找到不少有憑有據的研究成果。由此為出發點開展,方能有效提升公眾討論的品質,以及防疫政策的改善與落實。

在此簡單提出幾點,拋磚引玉,希望能引起更多相關的討論:

首先,顯而易見的是,登革熱傳染病疫情的分布,是由病媒蚊的分布所決定。病媒蚊會如何分布,則受到氣象因子(如溫度、降雨)、地理環境因子(如土地利用、植被)以及人類社會行為模式(如人口密度)等影響[1]。當降雨量或地理環境符合特定條件時,縣市政府是否有作到登革熱的事先預防工作?或是中央單位是否做到恰當的提醒?藉此,我們才能恰當地討論中央與地方的縱向溝通或單位內部的橫向協調是否完善與充足。

其次,政府單位每年不斷宣傳,清除孳生源的四大訣竅-「巡、倒、清、刷」[2],在社區卻難以落實,非得要稽查人員苦苦相勸甚至開罰才能稍見成效。究其根本,是否因為我們的鄰里或社區平日缺乏共同感的營造,或是家庭型態限制等原因,造成居家環境整潔的不易維持?或是有其他政策傳播方面的策略議題?但放眼望去,無論是媒體、民代或政府單位,鮮有深入追究的探討與反省。

再者,還有公務體系內的獎懲制度的使用問題。譬如懲處學校校長等作法是否妥當?如果校園或各級政府單位內的編制、人手、經費等各項資源原先就已不足或緊繃,卻又臨時加上標準甚高的業務,短時間可能可以達成效果,但長久下來不僅不是長遠之計,甚至更可能波及其他現有的業務運行。傳染病疫情防治上,該如何使用獎懲制度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怎樣才算合理?。

最後,日前行政院已成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但每年成立的依據、標準與時機為何?現況是,一方說應變能力不足、另一方則回應早已做好準備……等等。然而這應該是可以公開討論、有數據或理由可以論斷的議題,而非流於各方之間的互相較勁。

上述各點,主要是從政府治理的角度出發。除此之外,防疫更有醫療體系、公共衛生介入等層面可供切入。筆者的出發點其實很簡單,雖然防疫與政治密不可分,但在鋪天蓋地的政治口水下,我們更需要冷靜下來好好想想: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有效防治登革熱?由實證的角度開始,或許可以是走向良性循環的第一步。

[1] 〈氣候變遷下台灣地區登革熱空間時間分布預測模型建立研究〉,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101 年度科技研究發展計畫

[2] http://www.cdc.gov.tw/home/Dengue
「巡」─經常巡檢,檢查居家室內外可能積水的容器。

「倒」─倒掉積水,不要的器物予以丟棄。

「清」─減少容器,使用的器具也都應該澈底清潔。

「刷」─去除蟲卵,收拾或倒置勿再積水養蚊。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