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疾而終的天津爆炸案

友善列印版本

天津爆炸剛過頭七,北京當局除了封鎖網站控制言論還算迅速外,對於人民亟欲瞭解的真相仍處於五裡霧中。且不論尚在研擬的雙規雙開劇本、或是已經築起的官場防火牆,人們最關心的安全問題,即環境毒害,到底有多少氰化鈉?是否已處理乾淨?官員說法數日數變,既說空氣檢測正常,又說大部份的材料已找到,官媒最新則稱「氰化鈉和神經毒氣指標達最高值」,但已獲控制云云,種種矛盾讓人民無所適從。面對這種態勢,北京再度祭出團結輿論,如《人民日報》就指出「民眾輿論對政府的謹慎和鄭重其事也應給予理解,尤其應充分相信政府是想把事情辦好的…我們需要成為一個信任共同體」。強調政府和民眾間的信任關係屢見不鮮,你可以從股市救市、動車追撞等各類天災人禍裡見到類似言論,那麼,甚麼是信任關係呢?它具有中國特色嗎?

先讓我們來看看第一個問題。信任是個很抽象的名詞,既取決於長期趨勢而穩固,也可以因短期事件而轉換。落實在具體數字上,聯合國的World Values Survey曾針對中國的信任關係做過調查,就1999-2004的資料觀之,對於政黨的信心比例(調查沒有特別指出哪一黨,應該不會有人作他想),非常有信心加有信心者高達八成五、對於政府有信心的高達九成五;而根據2010-2014的資料,對政府的信心降到了八成四,政黨則是到了七成四,這可視為是長期趨勢。短期事件可觀察人民網的輿論報告,在2015年第一季,對政府的認同度因反腐維持在四分左右的高位(總分為五)、突發災難如上海踩踏事件,則認同度下降至兩分多,但平均也有三分。換言之,無論長期短期,可以說中國人民普遍信任政府,當然前提是,你願意相信這些由中國政府認可的統計為真。

對照起中國近年來的發展,在光輝亮麗的面子工程下,亦存在著此起彼落的群體性事件,或是大規模的維權行動。你或許會覺得上述的調查結果大異常識,質疑這些由中國指定的執行者刻意捏造數據。但事實是中國人民心目中的政治信任,和我們想像的不盡相同。在中國人民看來,共產黨打造的「民本體制」,可以符合他們生理與心理需求,前者如經濟發展、後者如大國地位,能不能實質參與政治過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領導階層能傾聽民意,實行善治(good governance)。天津爆炸案後,中國政府與人民間可能出現了學理上幾種不信任的情況,像是危險物品的監管制度、工廠與民居的距離規範,都背離了應有的制度,讓官員變得更不可信;經歷自由化的人民,隨著國力提升,對政府的期待也漸高漲,若官員的可信度沒有增加,則人民將對政府產生憤世嫉俗的態度;公共事務的複雜化,但資訊沒有配套的透明化,人民最終會完全放棄信任。

這點北京不會沒有注意到,有時專制政府亦會傾聽民意,因為喪失政權是生死攸關的大事。不過,專制政府更厲害的是塑造民意,簡單者如刪帖禁言封帳號,困難者如感動宣傳正能量。易言之,透過各種手段,評審篩選網路上所呈現出的民意,以回應民意。如此會形成一種所謂無保證的信任,也就是在缺乏道德倫理的狀況下,信任的背後隱藏著控制或利用關係。在中國,充斥此類濫用的信任,侵蝕著社會與人際關係。當中國不斷的抵制民主化,使信任無法從政府轉至制度,終有一日會再現國家的大爆炸。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