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想想】 偽善?為善? 日本電視慈善節目的光與影

友善列印版本

上個周末,我正在旅行中,我走到新潟縣的一座小車站,眼前出現了一面面黃色的顯眼旗幟,一群穿著同樣黃色T恤、各個年齡層的男女工作人員,元氣滿滿地高聲地喊著「感謝各位的協助!」然後我才猛然想起,啊,今天是播出《24小時電視『愛心救地球』》(24時間テレビ 「愛は地球を救う」)的日子。

說到24小時電視,在日本大概沒有人不知道,它是日本電視台自1978年起開始,於8月下旬的周末連續播出24小時(甚至以上)的大型慈善節目,全國31家大小電視台形成聯播網,不走出家門轉開電視就能看見,恐怕在炎炎夏日大家懶得出門的時刻,影響力更廣,要說是日本「夏季風物詩」也不為過。

播出期間,日本電視台原本的常規節目全部停止,改播的節目內容包括殘障人士、特殊疾病患者的紀錄片或真人真事改編戲劇作品、歌手的演唱表演,以及到全國各地拍攝特別企劃,每年也會選出一位名人進行距離約100公里的慈善馬拉松。節目目的是呼籲觀眾捐款,以將善款投注於國內外的慈善、環境活動,而我在小車站前碰到的這群人,則是實際設攤募款的工作人員。

24小時電視在發想之初,本來只是一次為限的特別節目,但該年播出收視率超過 15 %,募得將近12億日圓,廣大迴響始料未及,也讓電視台高層轉念,決定每年都舉辦。近10年來,平均收視率也都拿下15~19%左右的漂亮數字。今年於22、23日播出時,瞬間最高收視率衝到34.6%(關東地區),平均收視率為15.4%。

我很喜歡看擁有歷史的日本電視節目,像是12月31的紅白歌合戰,感覺沒看完就不像跨年,還有年末時各電視台的大型音樂特別節目,從超老牌音樂節目Music Station耶誕節3小時特別篇,又或者邀集老中青年代歌手搭成限定組合、翻唱彼此歌曲的FNS歌謠祭,這些有別於常的呈現方式,像是似長又短的祭典,一夜限定卻能明年再見,充滿著特殊的儀式感,年復一年成了習慣,24小時電視也以顯眼的主題色黃色、總在感人時刻響起的主題曲《サライ》,成為每年夏天「必哭」的一天。

日本的募款思維一直不高,與其武斷地說他們冷漠,不如說他們通常較關注於份內事,偏向相信政府(雖然冷言酸語不減)、相信制度,他們認為確實繳稅,透過官方的運作,稅金自然會挹注給這些需要幫助的團體機構。不過近年來有些改變,日本人對於捐贈、慈善事業有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親身投入成為一種觀念,著書《社会貢献でメシを食う》、以社會慈善事業為關注焦點的評論家竹井善昭指出,因為東日本大地震的衝擊,從8500萬人募來的6000億日圓,讓2011年可稱為日本的「捐款元年」。

觀念萌芽、思潮蔓延,更重要的是得維持熱度,才能走向永續之路。大約從2003年開始,邀請傑尼斯事務所的偶像團體來當作主要來賓、配合主持、進行企劃,成為一大亮點,SMAP、TOKIO、嵐、瀧&翼、KATTUN、NEWS、關8,到今年的V6與Hey! Say! JUMP雙團體組合,吸引更多迷哥迷妹注意。而周邊商品的慈善T恤,在2012年、2013年時分別由嵐的成員大野智與藝術家奈良美智、草間彌生共同設計,藝術界與演藝界的結合,當年造成超轟動熱賣,被視為「夢幻逸品」般的存在,亦也衝高了募款業績。

但24小時電視也遭來許多批評,罹患先天四肢切斷症的日本作家乙武洋匡,也曾經公開表示不喜歡該節目的做法,拒絕演出。有批評者認為,節目內容太過煽情,消費了這些配合採訪、演出的殘障人士和特殊疾病患者,只是運用了販賣感動「偽善商法」;明明標題是「愛心救地球」,卻不知道救了地球的哪個東西南北;節目內容也穿插了與主題無關、只以藝人為主的環節,且外傳參與的演藝人員,皆獲得高額演出費,電視台本身也獲得高額廣告收入,反倒不如說是「愛心救藝人」、「愛心救電視台」。

這令人聯想到前陣子在全球延燒、台灣也火熱的「冰桶挑戰」,活動源於社群網站發起的募款活動,藉由澆冰桶來展現支持與響應,希望引起人們對ALS(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即漸凍人症)的注意,後來連名人也一起參加,其後也衍生出一連串的議題──接不接受挑戰?是害怕還是作秀?是善意還是消費?但各種風波和所有曇花一現的活動一樣,熱潮一過,又沒有任何人在意,沒有人深談。我沒有被點名、也沒有點人名,我不知道如果我真的被點到我會不會也淋冰水,但我記得了漸凍人症的全名,我也記得了以前同事的至親也有著相同疾病,他們很辛苦,也很努力,在我心中留下了記憶,沒有一點被消費的痕跡。

我想起小時候,我曾被某個長輩告誡,在路邊賣生活用品、口香糖的阿公阿嬤或是行動不方便的人士,有些背後都有組織在運作,所以付出的錢根本不會回饋到他們身上,你以為做的「好事」其實並沒有發生。當時的我覺得好像有道理,因此看到那些期盼的眼神時,總是充滿罪惡感地點頭,撇開視線,轉身,那份難以言喻的酸澀感總是要到我離開好一段路之後,才會消散。

後來,我不這麼做了,在面對那一雙雙眼睛時,我想要看見他們的笑容時,我就會買帳,不為什麼,也許我依舊是那個自私的自己,付出只是想讓自己心安。就如同當有人質疑演出慈善節目的明星為什麼可以拿酬勞時,我也會聯想到那些鼓吹年輕人不拿薪水,靠熱情也要去實習的「大老闆」們,或者是邀稿卻不給稿費,認為文字好便宜的「文化人」們,也許支付「高酬」會令人不滿,但強迫「中獎」當義工也沒有比較高尚。

那天在車站前,我看到一面面黃色的旗幟,熟悉的標誌一看就知道是跟24小時電視有關的攤位。從遠處就聽見他們高喊著「感謝各位的協助!」於是我走近,充滿歉然地說了 一句「抱歉沒有很多」,然後把錢包裡剩下的零錢投進募款箱,硬幣噹啷噹啷地響起卻顯得有些稀疏,然後我看見眼前的每張臉都在笑,他們雙手遞給我一個小小的紙製募款箱,繼續用道謝聲送我離開。巴掌大的募款箱很輕,但握在手上卻很有實感。

我並不是一個有熱心或有愛心的人,但那些上頭畫著圓圓地球的黃色旗幟卻吸引住我,那一刻,我覺得很踏實,並且帶有一些暖意。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