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差距是什麼?

友善列印版本

貧富差距到底是什麼?又是怎麼造成?本篇先將會用簡單的方式告訴你GDP跟貧富差距是否有直接關係,也會留下些問題留待之後的篇幅。

先從幾個技術官僚說地漂亮,但是從來沒幾個人懂的名詞說起:

  1. GDP:中文稱為國內生產毛額。政府常會說我們的GDP又成長了多少,使得大家對這個名詞應該不陌生。國內所有的消費行為都會列入GDP計算,即使有人花一億元買坨屎,我們的GDP也會增加一億;國家舉債支出的投入亦會列入GDP的計算。GDP通常跟YOY放在一起,他們就像是雙生子,有非常大的關係。
  2. YOY:中文稱為經濟成長率。經濟成長率=(今年度的GDP-上年度的GDP )/上年度的GDPx100%。例如去年國內生產毛額是100,今年是110,那就是(110-100)/100*100%=10%。

通常來說,因為GDP代表的是國內所有交易行為的總值,故GDP與YOY上升會被等類於國民的財富增加。然而,有越來越多的經濟學者質疑這樣的論點。

如果政府要GDP報表好看,可以用幾種方法:第一種,大肆鼓勵開發,即使大量的房地產、經濟區蓋完沒有人住,都能在短時間內創造大量的經濟效益,也的確會造成短時間的經濟好轉,因為政府的投入理論上會進到民間,促進民間的資金流動。舉例來說,今天政府開發某個住宅商圈,建築業會先拿到錢,把錢放進銀行,發薪水給工人,工人增加收入能夠消費,其他產業跟著受益,藉此促進經濟流動;經濟流動之下,政府稅收就會增加。

但事實並不是如此完美:中科四期工業區自2008年開始至今,長年招不到商,廠商入駐率不到30%,但2013年仍然繼續興建二林精機工業區。這樣的做法無視產業需求與產業結構,並沒有改善、重新調整國家的經濟體質,更不會創造真正的收益,遑論促進全民福祉。

第二種方法,是藉由產業政策補助企業或給予稅收減免等優惠,使企業成長擴大,進而讓企業能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好的薪資福利予受雇者。

然而事實往往與理論不盡相同:有些企業連年虧損,要求政府扶助或減稅,但不檢討虧損原因與經營策略,補助多年皆不見起色;更因為員工眾多,動輒恐嚇民眾與政府,揚言出走。這些補助的資金真的有流動到受雇者手上嗎?薪資不只沒有增加,更是連年下挫。

從前面的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發現,沒有通盤的檢視適合臺灣的產業結構,思考資源如何永續運用,一味盲目相信開發與補助就可以創造經濟成長與發展是不可信的,有如喝酒治療宿醉頭痛,問題並沒有解決,等到爆發只會更加嚴重。

而政府投入開發或補助的錢要怎麼來?基本上,政府會以舉債或印製貨幣等方式投入建設或補助企業以促進經濟流動,但若建設之後沒有收益,或收益不佳呢?(這裡的收益不單指資金收益,也有可能是社會收益)補助企業的資金流不到民眾手中呢?許多國家的做法往往是再增加舉債額度,讓債務持續上升,並且繼續投入資金或建設。如果狀況持續沒有改善,政府將可能因償還不了債務而倒閉,這過程中,一切債務由全民負擔──形象點的說法就是我們現在就花掉向未來借的錢,透支我們的未來。

因此,GDP與貧富差距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但卻是間接造成貧富差距的因素之一。資金的流動如果只是像我們政府常說的大水庫理論,補助到企業建設許多蚊子館,卻沒有流動到民眾手上,那只是在資本上層間轉移,GDP不斷上浮,但稅收並沒有增加;政府稅收不足,無法償還債務,破產更要全民負擔,人民的生活也就不會過得更好。經濟不應該是一串串的數字,更不應該是政商權力的遊戲,這些數字背後代表著許多生命與家庭,如果我們只是追求好看的數字,而非追求社會公義,那我們也只是不沾血的殺人兇手。

現在的金融體系合理嗎?利率的存在合理嗎?這一切問題的兇手仍然躲在陰暗的角落注視著。

 

〈中部〉中科四期養蚊子 環團拒二林精機園區

環團反二林精機 成立守護彰南農村聯盟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