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歷史的真相──談《不沈空母─台灣島內飛行場百年發展史》

友善列印版本

書名:《不沈空母──台灣島內飛行場百年發展史》
作者:洪致文
出版社:自費出版
出版日期:2015年6月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70週年,因此戰勝國紛紛舉辦慶祝活動,而目前統治台灣的國民黨政權,自然也是歡天喜地,編列預算盛大舉辦,然而70年前,台灣人仍為日本所統治,也因此老一輩的台灣人集體記憶,與目前執政當局的史觀,自然是格格不入,究竟我們該如何去面對這段消失的歷史呢?

自1895年台灣納入大日本帝國的版圖後,便開始大力的建設台灣,而台灣人也因此接觸到所謂的文明世界,1910年代伊始,人類的航空工業才剛啟蒙,便經由日本人的引進,而讓台灣人大開眼界,自此台灣這塊島嶼就與航空有了不解之緣。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科技的轉捩點,一次大戰時僅能作為觀測以及少數空戰的飛機,到了二次大戰幾乎成了科技戰爭的主流,而身為參戰國的日本,自然不會放棄在位處重要樞紐的台灣,興建大量的飛行場,除支援中國戰場之外,也抵禦西進的美軍。

在當局的主導之下,台灣由北到南出現了數十座大小不一的飛行場,而稱台灣為「不沈的空母(航空母艦)」這句口號,更是成為台灣迎向大航空戰的代名詞,一時之間多少日本與美國的航空器,就在台灣的上空你來我往,展開一場場的殊死戰。然而戰後成為戰敗國的日本離開台灣,接替日本踏進台灣統治的,成了身為戰勝國的中華民國,一時間原本的台灣人記憶全遭消抹,取而代之的是日本侵略中國,以及日本轟炸中國等中國史觀,而前往南洋與中國作戰的台籍日本兵,返台後也多噤聲不語,就這樣一代代的台灣人逐漸的遺忘那段真正屬於台灣人的歷史,在中國史觀教育之下,也難怪有許多媒體記者在看到台灣被轟炸的歷史時,多會出現日本轟炸台灣的荒謬報導。

台灣解嚴之後,在本土主流政權的推波助瀾之下,許多二戰時期的史料逐漸解密,許多專家學者們,也自美國帶回相當龐大的作戰資料與官方檔案,讓從未經歷過戰爭的台灣人,得以一窺當年被稱為不沈空母的台灣,所遭遇到的景象。其中,台灣師大地理系的洪致文教授,可以算是這方面研究的佼佼者,洪教授耗費了二十多年,自美國、日本研究了大量的史料,並且進行地毯式的田野調查,終於撰寫了這一部《不沈空母─台灣島內飛行場百年發展史》,可以說是為台灣留下了真正的一段歷史。

在這本書中,洪教授特別注重史料的正確使用,以及田野調查的重要性,由於目前已是資訊的時代,許多美日方面的史料只要有心,隨手可得,也因此如何研判出最正確的歷史,就是一門學問了,而這也是洪教授為何需耗費二十多年的原因,因為一筆史料的正確性尚需多方面的查證,更需要進行地毯式的田野調查,才能了解事件本身的原委,而這也是洪教授在本書卷首語當中,特別強調的地方。換句話說,這本書除了是洪教授的畢生研究之外,也是每一位研究歷史的朋友們,必須要面對與學習的。

由於戰後除少數的飛行場在國府接收後繼續留用之外,大部分的飛行場多遭廢棄,或是歸還原地主,讓這些曾經存在這塊土地上的飛行場就此灰飛煙滅,然本書經過地毯式的田野調查,因此發現了許多依然存在的遺跡,這些戰跡也成了亟欲保存的標的,除少數已被政府指定為古蹟之外,大部分的遺跡很有可能在某些開發之後,就此消失,所以如何留下這些歷史的足印,也當是我們閱讀本書時,所必須要思考與面對的課題。

終戰已經70年了,那段屬於台灣人的戰爭史經由本書而有了部分的輪廓,然而在目前執政當局的刻意打壓與忽略之下,大部份的台灣人仍無法理解那段歷史,所以我們所看到的是執政當局大肆慶祝的戰勝國史觀,甚至於有某些言論還說為何要放棄我們是戰勝國的態度,而刻意要靠攏戰敗國?事實上這就是目前台灣所存在的矛盾,其實台灣一直有著兩種不同與敵對的史觀,從課綱事件即可了解,然而就如同洪教授在本書所說的,在台灣長期以來缺乏尊重多元史觀與庶民記憶的情況下,往往僅紀念「對日抗戰」這樣的觀點,導致不少民眾竟然還有二戰時是日軍來轟炸台灣的荒謬歷史記憶,完全忘記中華民國空軍與美軍對台的空襲。

相對於此,為了與上述這樣的大中國史觀抗衡,日軍在台灣的建設,往往也容易被以訛傳訛地過份誇大,來凸顯對日抗戰史觀的偏狹。其實,回歸歷史層面,尊重不同族群的歷史記憶,應該才是面對不同過去的正面態度。而對於台灣在二戰中所留下的戰爭文化遺產,則不應該當成「日帝餘毒」地剷除,而應該好好保留來警惕戰爭的苦難與追求和平的努力。

歷史絕對不是如某位御用學者所稱,是由執政者所決定的,歷史是人們生活經歷的累積,我們可以理解部分新住民過往在中國的慘痛經歷,但也必須面對大部份上一代台灣人曾被同盟國轟炸的歷史,所以在執政當局大肆慶祝「抗戰勝利」的同時,我們更應該要了解屬於台灣人的歷史,屬於那段我們的長輩所親身經歷的歷史。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