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往台灣的慢船】總統大選外電報導你該知道的事和國民黨可悲的外文傳播戰

友善列印版本

我們台灣人有個有趣的現象,儘管平常不是很喜歡看國際新聞,卻很喜歡看「國際新聞裡的台灣」。總統大選作為台灣規格最高的選舉,每四年一次、藍綠總是鬥得慘烈,台灣選民、媒體和政治工作者特別注重外電報導,似乎也是蠻正常的。

理由並不難理解,台灣不是國際大家庭裡受到重視的孩子,所以特別看重自己在這個家庭中的位置,在乎別人怎麼想、看我們。夾在幾個國際強權中,我們尤其希望了解,某某國家、某某官員和某某媒體是不是「已經押寶」、是否公平的對待自己屬意的政黨和候選人,所以對於這段期間出現的報導,一律以顯微鏡伺候,字字句句的推敲揣測,比律師檢視合約還要仔細。

選前七個月,「顯微鏡時期」已盛大展開。不要提別的,光是《時代週刊》(Time)亞洲版蔡英文封面,以及《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中洪秀柱怒氣沖沖揪著對手的這兩張照片,就夠大家吵翻天。蔡英文封面,有些綠營支持者嫌醜、更多藍營支持者不屑,洪秀柱照片則是惹來國民黨「為什麼蔡英文的照片那麼美?我們就那麼醜」的抗議。

其實,那也不過就是兩張照片,只不過它們是外國人拍的或挑的。說真的,如果大家對憲法條文或政策有像對於這兩張照片一樣斤斤計較的話,台灣這部爛憲法可能早就修完了。

外電的眉角

史努比長期以來閱讀有關台灣的外電,當然不是天下最多,但應該也不算很少。一般而言,透過第三(外國)者的角度來看台灣政治,好處是能夠跳脫本土視野以及本國作者涉入的情緒和主觀;找一個台灣人去看美國的兩黨鬥爭,想必也有類似的好處。但平心而論,它們也不過就是報導,只不過它們是不同語言寫成的報導,讀者真的可以不用過度解讀或重視。

外電的訴求對象是外國讀者,所以想藉報導了解更多內幕、分析的台灣讀者可能要失望了。對於台灣政治,絕大多數外電的分析絕不致於比本土報導更詳細或精闢。切入角度上,多數外電重視兩岸遠高於其他議題,因此《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本期「女性對決」(Female Face-off),會出現「本次總統大選核心議題仍為兩岸」這種(我認為並不正確的)分析。

同時,也因為訴求者是對台灣可能完全不了解的國外讀者,因此多數針對台灣的報導會以「主張法理獨立的民進黨」這種簡單卻不夠精準的描述,甚至提供「台灣於1949年自中國分裂」這種錯誤的背景資料,試圖要以一兩句話或一段文字的空間,讓讀者搞懂台灣的現狀。想當然爾,有時反而製造出適得其反的效果,同時增加不必要的困擾。

最不為人所注意的是,有不少重量級的外國媒體在台並未派駐特派員,所以這種專訪文章大概是派遣駐北京或香港的記者進行。長期駐台的某些外媒記者,基於種種不同原因或許都已經無法正確掌握和傳達台灣資訊,更何況這種俗稱「跳降落傘」(parachuted in)進台灣的代打記者?

最後,無論是外電或台灣本土報導,標題和照片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不由記者負責,以外媒而言,他們並沒有「押寶」特定人選或政黨的好理由,所以因為一張洪秀柱的武打照片而去怪罪記者,或是直接指控媒體偏袒特定政黨,完全沒有必要也沒搞懂媒體運作的邏輯。

對於外電報導的反應,經常無可避免成為台灣政黨攻防的一環,但是就一般讀者和選民而言,委實不需大驚小怪,應當平心靜氣的看待。

Time封面故事和那些瘋狂攻擊

蔡英文接受時代週刊的專訪並登上亞洲版封面之後,來自總統府、國民黨和某些媒體的回應,已經到達匪夷所思的地步。

先談封面照片。人們對照片的感受是很個人化的,攝影師亦然。既然攝影是創作,就會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這沒什麼好爭辯的。頂多只能說,這張封面照片的風格或許不為多數人接受,「像恐怖片」、「呈現蔡英文的陰暗面」這種評語,網友們一時發洩就算了。

藍營支持者倒是對蔡英文上封面崩潰到不知所云的地步了,有人說《時代週刊》反正也不是什麼好雜誌,沒什麼大影響力,全球讀者雖然有2500萬人,但美國人就占掉2000萬。好笑的是,總統府馬上跳出來說馬英九上過三次封面。如果是沒什麼影響力的鳥雜誌,上三次封面也沒什麼好說嘴的了。難道馬英九當年上的是美國版封面?說蔡英文想藉上外媒封面鍍金身,這到底是在罵蔡還是在酸馬?

事實是,蔡英文和馬英九登上封面的原因是一樣的──他們都被看好在總統大選中獲勝。有潛力成為國家領導人的人自然是話題人物,也一向是媒體最愛,和押不押寶沒有關係。國民黨如果生氣為何洪秀柱為什麼登不上封面,去問民進黨的謝長廷就好。

比較實質的是報導內容。憑良心說,這篇報導的水準並不夠好。或許因為撰稿記者駐地為北京,她對本屆總統大選的本質和蔡英文本人都缺乏更加精細的掌握,因此文中所提到的不脫「陳水扁貪腐拖累民進黨」「中國不愛民進黨」「1129」「馬英九政府簽署21項協議,降低兩岸緊張」「太陽花運動」,加上蔡英文背景等等一般人都會採用的材料,我並沒有看出採訪小組近身採訪數天的功力。另外,文中搭配採訪的人物號以藍營和中國人為多──如龍應台(龍表示:因為台灣,全世界得以見到一個不同的中國)、上海交通大學林岡,以一篇採訪民進黨領導人的報導而言,這是有點奇怪的選擇。

不過,對本文的批評就更好笑了。聯合晚報的一則評論,以近乎上英文課的方式點出本文中「隱藏的形容詞」。首先,以最極端的方式解釋作者形容蔡英文wonky這件事。Wonky確實有靠不住的意思,但比對文本,作者的意思更趨近於蔡英文看來像是個無趣的「nerd」(書呆子),喜歡和別人討論政策。打臉文甚多,在此就不多說。

聯晚記者接下來再說,作者以proudly、defiantly和Taiwan-centric這三個字形容蔡英文的願景,「這三個字意思分別是驕傲的、挑釁而大膽、台灣自我中心的,字義難稱是正面評價。尤其驕傲用在政治主張上,並非正面的,defiantly也可譯成輕蔑與對抗,Taiwan-centric是自我中心主義,有偏狹之義,文章似也暗示蔡英文想法太過片面,並未思考對岸的立場。」

如果想上英文課,我們就來上。同樣的,英文字義解釋應參照上下文,時代週刊的原文是「Now, as the early front runner in Taiwan’s January 2016 presidential election, her vision for the island is proudly, defiantly, Taiwan-centric.」三個形容詞都是用來形容蔡對台灣的願景,proudly在此應作「自豪的」解,如果要形容人的驕傲,較好的選字應該是arrogantly。

其次,defiantly在此被聯晚記者拿來作負面詮釋,也是個錯誤。Defiant不但不該被理解為「輕蔑與對抗」,它有著更多「勇敢不屈對抗強權和欺侮」的意義,因為它的同義字為insubordinate(不屈服權威),而反義字為obedient(順從)。隨便舉個例子,6月22日《紐約時報》有著這麼一則描寫查爾斯頓槍擊案的新聞,標題為「Defiant Show of Unity in Charleston Church That Lost 9 to Racist Violence」,意指當地居民展現不撓決心,力抗種族岐視者的暴力。

將Taiwan-centric(以台灣為中心)擴大解釋為「台灣自我中心」,同時將「both Taipei and Beijing agreeing to disagree as to which represents the one, true China」解釋為作者認為現狀即為「一中各表」,我相信原作者會吐血而亡。

總之,這篇評論不但極為惡意,還連最起碼的水準也沒有。如果政治攻防墮落到連姿勢也不需要講究,台灣的民主和媒體發展真是愈走愈回去了。

國民黨水準低落又胡說八道的對外傳播

這帶領我們邁向下一個議題。長期以來,國民黨與它的許多支持者自恃「國際觀」和外文能力高於綠營,因此在外交領域和「對外傳播」上,這是藍營勝場,沒有綠營取勝的空間。但這也是一件史努比已經解釋過五百次,講到很懶得再提的謎思。

我可以接受打政治攻防戰,以台灣特殊的位置,對外傳播也確實重要,但仗不能亂打一通,不能不實事求是,不能不論理,不能指鹿為馬,不能只想著抹黑,不能老是只想出出口轉內銷。

當蔡英文於華府CSIS演講中,首度提及在中華民國憲政秩序(constitutional order)下──民進黨的翻譯是「憲政體制」,但我認為憲政秩序更能傳達出精髓──進行兩岸交流時,對民進黨一向不是太友善的美國在台協會理事卜道維(David Brown)隨即在會後問答時追問蔡英文,何謂「現存的憲政秩序」(existing constitutional order)。

蔡英文的回答是:「...which covers the provisions of the Constitution itself, subsequent amendments, interpretations and court decisions based on these provisions and practices by different divisions within the government and different sections of the population here.」

翻成中文就是:「(憲政秩序)包括憲法條款本身,後續的修正案,法庭根據這些條款的解釋和判例,以及不同政府部門和台灣民間各不同階層對憲法的實踐」。我自己的詮釋是,因為憲法是個有機體,因此蔡英文對憲政秩序似乎強調法庭解釋與憲法的實際實踐,更勝於死的憲法條文;這是「憲政」與「憲法」的不同,也凸顯出藍綠兩黨對憲法體制根本性的不同看法。

但是總統府發言人陳以信如獲至寶,公開追問蔡英文為何全未提及「憲法本文」,把憲法放在哪裡。陳發言人的英聽顯然有問題,因為蔡很明顯的在開頭就提及憲法本文,這是十分低級的錯誤。

6月10日,《華爾街日報》同時刊登國民黨秘書長李四川掛名與華府僑委會諮詢委員王福權的文章,抨擊蔡英文兩岸政策模糊。國民黨人最喜歡批評蔡英文「赴美面試」的屈辱討好,但只要讀讀李四川和王福權的文章,又是附和美亞太副助卿董雲裳(Susan Thornton),強調國民黨一定堅持零意外和低調的兩岸政策,又是指稱蔡英文主導「1991年的一中一台」,傷害美國的東亞利益,如果要說屈辱和討好,這兩篇文章也算是100分了。最扯的是,王福權連事實都寫錯,因為蔡英文是曾參與過李登輝於1999年的「特殊國與國關係」政策,但並未主導過一中一台的論述,更何況1991年時蔡英文還在東吳大學,尚未參與政府的任何政策討論。

6月13日,李四川和國民黨國際部還不放棄,再度投書《外交家》(The Diplomat)網站,要求蔡英文說明她模糊的政策。文中指稱,蔡英文的訪美如果被視為成功,是因為她「維持現狀」的政見為美國政府認同,而現狀是國民黨的政策,所以蔡英文支持國民黨政策,同時國民黨也感謝她的支持。這算是把「A愛B,B愛C,所以A也愛C」蠢蛋邏輯發揮到極緻的表現了。

李四川同時在文中「竹篙裝菜刀」,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Marie Harf重申美國「一中政策」為引子,導到中華民國憲法中的「一中原則」,再以蔡英文誓言遵守憲法為由,質問蔡是否將遵憲法中的一中原則。首先,有一點政治sense的人都知道一中政策和一中原則八竿子打不著,其次,ROC憲法裡何時有「一中原則」?

最後,李四川甚至說,台灣未來只有兩方向,一是國民黨的對中和解政策,一是民進黨的追求台獨政策,而後者會將美國捲入不必要的衝突。要說抱山姆大叔的大腿,只怕李四川抱得比誰都緊。

為了一場總統大選,外文傳播戰搞到這麼low,台灣政治的悲哀再添一椿。要期待泥巴戰停止似乎是緣木求魚,只能期待大家都是明眼人。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