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70週年,台灣要有新思維

友善列印版本

今年是二次大戰結束70週年,這70年的時間,東亞的局勢已經完全不同。當年在太平洋上廝殺最激烈的美、日兩國,戰後成為西太平洋最堅定的軍事同盟,甚至在今年合作訂定了新版的「防衛合作指針」,美國太平洋司令也由日裔的將領出任;但另一方面,中、韓對於右派色彩濃厚的日本首相安倍預計發表的終戰紀念演說特別關注。同時日本今年新訂定的歷史教科書中關於二戰過程的描述,以及預計將國內23個明治時代的工業革命遺產登記為世界文化遺產,都引起中、韓的抗議。再加上原本就是敏感問題的靖國神社、慰安婦等二戰遺留的爭議,二戰對於中、日、韓三國關係的影響,短時間內仍無法解決。

在兩岸,馬英九已同意國防部7月在湖口舉行「抗戰勝利70週年」戰力展示,北京則預計9月在天安門廣場舉行大型的閱兵儀式。兩岸舉辦這種閱兵活動被視為爭奪二戰勝利話語權的一部分,同時間,台灣內部關於二戰也有不同的聲音,被討論最多的當然就是二戰時期身為日本殖民地的台灣,到底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

台灣到底是屬於戰勝國或戰敗國,近日已經有許多文章討論,在此無意討論這問題,我想討論的是,關於二戰,21世紀地球村的人類該紀念的是戰爭本身的「勝敗」,或是戰爭的「結束」?在歐洲,基於德國對於二戰歷史的反省以及轉型正義的落實,要現在的歐洲人繼續計較70年前的戰爭恩怨已經沒有太大意義,不論勝敗,法國與德國的二戰老兵可以在諾曼地的攤頭上握手擁抱,一同希望世界不再有戰爭,不再有更多的生命在戰爭中消逝。基於目前歐洲聯盟的精神,以及人類追求和平的普世價值,歐洲普遍已經不再紀念二戰「勝利」,而是紀念二戰的「結束」。

1945年的太平洋,硫磺島和沖繩島戰役之後,美國已經做好登陸日本的準備,日本也幾乎難逃戰敗的命運,但是美國在硫磺島傷亡約2萬6千人,沖繩島戰役更增加到4萬8千人,是硫磺島和瓜達爾卡納爾島的兩倍,若要繼續登陸日本本土,將造成更多美國子弟的死傷。這時候杜魯門總統思考的已經不是如何取得戰爭的「勝利」,而是如何「結束」戰爭,為了避免更多美國士兵傷亡,杜魯門選擇在廣島與長崎丟下原子彈,結束戰爭。時至今日,日本已經是美國在亞洲最堅強的同盟,美國不會,也不需要再去強調二戰的「勝利」。

但是中、韓兩國因為在領土問題以及歷史的認知上,與日本有一道幾乎無法跨越的鴻溝,只要一提到日本二戰的責任問題,或是日本自衛隊有任何擴權的行為,中、韓兩國不論是民間或官方,都會提出嚴正的抗議。尤其中國在崛起的過程中,民族主義是北京不能缺少的手段之一,對台灣問題是如此,對日本也是如此。中國針對安倍即將發表的終戰紀念演說提出關切,以及批評日本藉由修憲達成自衛隊擴權,9月天安門廣場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為名舉行大型的閱兵儀式,都是中國藉由對日抗戰的話題,激揚中國內部的民族情緒,藉此獲得國內人民的支持。但是,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呢?

馬英九政府因為大中國本位的意識形態,所以要擴大辦理慶祝「抗戰勝利70週年」,此舉除了不符合台灣本位的歷史邏輯之外,也不符合世界潮流。戰爭會帶來人員的傷亡、家庭的破碎,人類歷史上許多違反人性的行為都是發生在戰爭的時候。不論是1937年在大陸的中華民國,或是1945年的殖民地台灣,都是戰爭的受害者,因此,當前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應該是以戰爭的受害者為本位,紀念戰爭的「結束」,希望世界上不會再有國家被武力入侵,不再有人民被迫參加不屬於自己的戰爭,不再有國家成為戰爭的受害者,這對於70年後依然暗潮洶湧的西太平洋才能帶來和平且正面的意義,而不是以「戰勝國」的姿態去回顧這段歷史。

更有甚者,因為台灣教育長期以來過度強調「對日抗戰」的重要,使得21世紀的今日,仍有台灣人以為二次大戰轟炸台灣的是日本的軍隊,甚至作為傳播資訊的記者也曾發生這種低級的錯誤。政府與其舉辦這種不切實際的武力展示,不如落實以台灣為本位的歷史教育,不要再讓台灣人呈現一種歷史文盲的狀態。至於歷史教育跟課綱該怎麼編輯審定,則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