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加多的凝視》:看見,能改變世界嗎?

友善列印版本

紀錄片一開始,就是一片黑暗──導演文.溫德斯(Wim Wenders)的旁白浮現,第一句話就是自問:「關於一個攝影師的紀錄片,該怎麼拍?」攝影與被攝影,凝視和被凝視,「看見」以及(因為看見而)被改變⋯⋯視覺是強大的感知,影像即語言,透過「看」和傳遞所見,人們彼此感染,進而溝通。這是攝影的價值,以及攝影師的無聲心路。所以這樣一位人物,該怎麼記錄?

塞巴斯堤安.薩爾加多(Sebastião Salgado)來自巴西,生於1944年,大學攻讀經濟,而後因為參與學運,逃離了當時軍事獨裁的政府前往巴黎。在這過程裡,他漸漸對攝影產生興趣,在三十歲那年徹底轉換跑道,擁抱對攝影的熱情──當然還有天份。那之後至今四十年,薩爾加多成為舉足輕重的世界級「社會紀實攝影師」(social documentary photographer),他帶著厚重的機身,灰白的長鏡頭,走在北極冰河、雨林山稜、坐在直升機的側座,或在非洲難民營、南美原始部落之間穿梭。他看似冷靜,低調,慈藹,但照片中透露的情緒是哀傷的,或崇敬的,或大膽張狂的。每張作品,都帶著靜態中隨時爆發的張力。

而整部紀錄片的結構,即是以他不同階段的探尋(同時也是自我完成)來交待目光的養成。他先是以中南美洲為對象,拍攝這個「和他的家鄉同一塊大陸上」不同民族的生活,貼近記錄,並感受他們。接著他把題目放大,包括【工人:工業時代的考古學】和【遷徙者】(以世界各地的移民為主題)等等從經濟/社會學家的角度切入,試圖在全球化的層次上探討特定階級的人們跨文化之群像。這些巨大的攝影計畫,每個都很長,動輒三五年甚至十年,是用耐心換來的視野。在這過程裡,他也飛遍全球,被各種國際性的事件屢屢打斷:第一次波灣戰爭結束後,海珊在科威特點燃五百座油田的大火,或盧安達的種族屠殺,或南斯拉夫內戰,或無數次非洲難民的遷徙⋯⋯都驅使薩爾加多放下一切前去報導。

於是透過紀錄片,我們得以感受為何溫德斯形容薩爾加多「不只是個攝影師」。當他站在巴西礦坑邊緣,看著底下成千上萬的淘金者,那些「危在旦夕的奴隸般的靈魂」讓他全身寒毛直豎;在語言不通的南美部落裡,他感覺像過了一世紀,「時間極為緩慢,我則學會用不同角度看世界」;他和身兼本片共同導演的兒子一起去北極拍海象,在沙灘上模仿北極熊翻滾──這位創作者所經歷的,用巨大時間換來的,不只是一瞬光影,還有無可取代的對世界的理解。

有趣的是,《薩爾加多的凝視》本身作為一部紀錄片,也在形式上玩出趣味:為了配合攝影師本身「專拍黑白照」的特色,電影多數篇幅也採黑白呈現,偶爾在某些段落才切入色彩。黑白寫真的光影細膩,反差大而且力道強,通常呈現的不是事物的「迷人」或生意盎然,而是強烈的生死存在感,或蒼茫的情緒。尤其中段,許多讓人不忍的難民營、屍體或病體、屠殺現場等等畫面,如果不是黑白呈現,恐怕會超過許多觀眾的忍耐極限吧?到了末尾,當他把眼光看回原始山林、地景、冰河等等目標,才恢復色彩,這樣的選擇更顯得合理。

值得一提的還有:本片導演文.溫德斯是當代德國電影大師,他的紀錄片履歷包括《尋找小津》、《樂士浮生錄》、《碧娜鮑許》等等,都為台灣觀眾所熟知。他對「藝術家」特有一種著迷和尊敬,他在自己的電影裡對「人的處境」更是多所關懷。這也是為何,他會和薩爾加多的藝術一拍即合吧。

不過,在感性和同情之外,面對「新聞攝影」這個主題──尤其薩爾加多這樣擅長拍苦難情境中人物肖像的攝影者──我們很難不去碰觸「紀錄者究竟是身兼幫助者,還是僅只於消費?」的意義辯論。亦即,正如李威儀在〈溫德斯的凝視怎麼了?〉一文中所指出的,漂亮的構圖和巨大的情緒感染力蔓延,會不會反而掩蓋了這些政治/經濟/文化等等苦難背後,那錯綜複雜(且枯燥難解)的脈絡被理解的機會?對攝影師本身的評判,在這部紀錄片中不易/不欲進行,這讓我想到前述的《碧娜鮑許》或《樂士浮生錄》──也許一直以來,溫德斯「拍」藝術家的動機就不在替他們詮釋,詰問或延伸探討什麼,而僅只是把他們的作品從舞蹈劇場/民謠音樂/影像等等形式「影片化」成電影。如此而已。

只是我仍得說,這樣一位七十歲長者,一個膽敢在第一時間衝往油田爆炸、或難民大撤退(後有直升機追擊)、或貧病惡劣的環境中「紀實」的攝影者,除了拍下好照片,一定還有其他無法別過頭的使命感在驅動他。也因此,當他說出「離開那裡(大屠殺現場)的我病得非常重,不是身體病了而是靈魂病了。我覺得我們不值得活。沒有人值得活」,我相信他不是在誇言。

紀錄片最後,(頗有技巧地)結束在薩爾加多一家在巴西重建森林的創舉。鏡頭裡是滿滿的綠,和上百萬棵如今挺立的樹。的確,塞巴斯堤安.薩爾加多是個在乎世界級的大哉問的長者,但他也同時是個被生命本身、被綠樹和流水治癒了平凡心的老人。他用他的方式,做著他相信「可以改變世界」的事,最直覺的方法就是把照片拍得精緻飽滿、情緒動人。剩下的,就待我們去問,去發現,去改變。那一張張照片,對背後一個個故事而言,都只是開始。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