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想想】文創是什麼──淺談京都國際攝影展經驗

友善列印版本

台灣最近文創議題吵得火熱,到底什麼是文創?文創園區內該有什麼?不該有什麼?怎樣的文創才稱得上合格?這些問題,每位專家、金主都有不同解釋,筆者姑且用前陣子才參加的京都國際攝影祭當作例子,來談談身為「一般民眾」與文創相遇的經驗。

京都國際攝影祭今年邁入第三屆,展期於4月18日至5月10日。筆者住在神奈川縣橫濱市,選擇最便宜的交通方式「夜行巴士」抵達京都,短暫停留一晚,然後再搭乘夜行巴士返回,中間有完整兩天的時間參觀。不過,身為一個攝影愛好者,參加京都國際攝影祭會發生什麼狀況?──就是看不完、看不完、看不完。

攝影祭中,有來自九國、14位攝影師的攝影作品,於京都市內15處藝廊、店家、臨時搭建的展場、甚至是寺院當中展出。攝影作品已經夠多了,展場更是學問多多,比如中國寫真藝術家榮榮與日本女性攝影師映里的共同作品【妻有物語】,展覽會場選在京都建仁寺中的禪院「兩足院」。兩足院平常不開放參觀,僅在展期間限定公開,傳統書院、茶室,庭院中的枯山水、初夏氣息的新綠滿映,對外國遊客來說,觀看攝影展是一得,參觀和式風味的歷史建物,又是一得。

焦點轉到另一間展場。座落於京都中京區花洛庵,展出作者是以巴黎為創作據點、善於結合現代美術攝影作品與京都傳統工藝的藝術家Kimiko Yoshida。花洛庵其實是當地吳服店(和服專賣店)野口家的住宅,每幅攝影作品亦由野口家京友禪(指絹織品上繪畫的京都傳統工藝品)的表具師宇佐美直八所裱貼,「在地感」滿載,前衛而具有現代藝術感的作品,配上了典雅的綢緞,應該要感覺衝突的兩種極端巧妙地融合起來。順道一提,此展覽並由知名的G開頭品牌贊助。

無論場域氛圍或作品本身,觀者感受到差異性,卻又能體驗到統合感,是參觀攝影祭時的看點之一,另一件觀察到的情況,則是「連動」。象徵京都國際攝影祭紅色旗幟,醒目地在15處展場外隨風飄揚,而周邊的大小藝廊,則是豎起了黃色旗幟,組織了「KG+ program」(KG為Kyoko Graphie的縮寫),一起宣傳將近50個地點展出的攝影相關展覽,有藝術大學的畢業展、影像作品展、以及周邊書店趁勢舉辦攝影集市集。雙邊的官方網站、DM,以及各自展場都使盡力地為對方宣傳,紅、黃旗海間,「KG」字樣自然映入腦海中。

兩天內,筆者不斷走、不斷看,拿著一份地圖,像在跑大地遊戲,循線闖關,超過60個展覽等著一一發掘,陷在看不完的焦慮中,只是這份焦慮,包裹在奢侈的幸福感中,即使花了10小時坐夜車,但兩天獲得的,真的只能老派地用「視覺饗宴」來形容,因為除了饗宴,實在想不到更好的詞來形容當下的飽足感。

仔細一想,京都有所謂的文創園區嗎?印象中好像沒有,又或者真要說的話,或許整座京都府,就是一座文創園區。攝影祭中,筆者在京都的街道間奔走,第一天使用了京都地下鐵一日券(日幣600元),第二天則是購買了市內巴士一日券(日幣500元),但大部分的時間,從A展間走到B展間,就已經是一種享受,京都傳統建築物多到滿出來,三步一間指定文化財、五步一座百年古蹟,稀鬆平常,筆者在這兩天中,其實也不覺得自己只參加攝影展,而是進行了一場密集的京都小旅行,小橋、流水、花見小路,和穿著和服的典雅女性擦肩而過,買一張京都限定的明信片寄回台灣,到百年老和菓子店買一盒名產,該體驗的一個都沒少。所謂文創園區的概念其實很微妙,畢竟,文創不就是深化在各個角落中的一種文化樣態嗎?

文創到底是什麼?它可以是在新潮時尚服飾店中的一面大型投影牆、可以是百年和菓子店後面巷子裡附設的小藝廊、可以結合名牌結合產品結合美食,沒錯,文創作為產業,當然要賺錢,但在京都國際攝影展裡,「攝影」始終被放在本位,周邊沒有太多的雜質,單純想要欣賞展覽的人不會被其他的元素騷擾,不會覺得「被騙」,覺得就算荷包瘦瘦卻收穫滿滿、意猶未盡,感受到還有好多未發掘的美好,覺得慾望被滿足,無論精神上、或者口腹之中。

關鍵字: 京都和服文創誠品

作者